张楚研
2023年09月15日
■文明大家谈
◇ 张楚研
一根钓竿、两包鱼饵、几尾河鱼……这般自然、安逸的休闲方式是很多人向往的。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市许多河道湖泊明令禁止钓鱼,但即使在“禁止垂钓”的警示牌下,仍有许多垂钓的人。以乌海湖为例,这里经常能看到有人翻越围栏垂钓,有人直接把钓竿设置在步道等公共空间,一些地方成了垂钓爱好者的聚集地。
相关部门设立了禁止垂钓的警示牌,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在此区域钓鱼,在禁止垂钓区钓鱼是明显的不文明行为。而在步道上设置鱼竿、钓鱼挥竿等行为,鱼线、鱼钩很容易伤到周围的人,垂钓爱好者翻越围栏也明显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垂钓爱好者半夜三更还在钓鱼,视野不好,路况不明,极易发生危险。此外,钓鱼投放饵料及废弃物会造成水质、湖区环境的污染问题,更不用说垂钓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打扰了鱼类的自然作息。公共水域,不能因为自己的便利,给别人带来麻烦,不能以一己爱好,对其他人造成影响,这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当然,垂钓日益成为人们户外休闲娱乐、亲子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不能一堵了之。相关部门应该“疏堵结合,协同推进”。一方面,加强执法力量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和市民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水域开设垂钓专区,并进行安全设施改造和优化。在有效监管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市民休闲垂钓的需求,实现政府有效监管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双赢。
休闲垂钓虽是一件小事,但背后却能映射出一座城市的人文素养和文明程度。规矩自在人心,文明见于日常,每一名垂钓者都应切实提高自身认识,自觉遵守相关规定,职能部门也要回应民之所盼,积极为垂钓爱好者想办法出主意,这样才能让“闲来垂钓碧溪上”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