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阳
2023年09月18日
在市蒙医中医医院举办的“小牙医”体验活动中,小朋友在医生的指导下“检查”牙齿。
本报记者 张丽阳 文/图
俗话说,“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
今年9月20日是第35个“全国爱牙日”,活动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
口腔健康不仅是全身健康的基础,更是全身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口腔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1年提出的标准,口腔健康为“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在这样的标准下,想要护牙健齿,我们该怎么做呢?口腔疾病又是如何影响全身健康的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市蒙医中医医院口腔科主任吕海莉来答疑解惑。
牙痛不是小病,请勿忽视它
“我作为牙科医师,接诊过的患者都是因为不重视口腔健康从而导致自己的牙齿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来医院问诊时,一些患者的口腔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全身健康。”吕海莉说。
吕海莉表示,在她接诊的患者当中,最多的便是因为不重视口腔卫生,导致很小的牙齿龋病最后发展为根尖周炎,甚至发展到牙根尖脓肿、间隙感染。“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有多严重,口腔感染到这个程度,整个嘴巴是无法张开的,不仅影响进食,再恶性循环,无疑会影响身体健康。”吕海莉说,“还有一些老年人,将口腔黏膜上的疾病误认为是常见的口腔溃疡,自己买些药或者只是进行一些简单治疗,不见好转后才到牙科做治疗。”
“有不少人患有牙周疾病,但自己却不重视。”吕海莉说,“很多人在这方面的知识很欠缺,他们不屑于治这个病,认为好好刷牙就行了。实际上,刷牙也不简单,大部分人因为没有做到有效刷牙,日积月累,导致牙周疾病越来越严重。”
对于很多人找牙医诊断的行为,吕海莉表示赞同。她同时提醒,在就诊时还要注意,需要得到牙医专业、有效的诊疗意见,“专业医生在诊断患者病情时,要通过患者主诉问题去追根究底,探寻为何出现这样的疾病,如此才能治本。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小诊所只治疗患者的表面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牙痛不是小病,要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得到有效治疗,请勿忽视它。
口腔疾病看似小,却关乎全身健康
牙齿是我们身体中极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注重全身健康,却忽视了口腔健康。其实,口腔的“小病”也可能会引起全身性的“大病”。
龋病和牙周病是最常见的两种口腔疾病。
龋病是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蛀牙”,指的就是龋病。龋病发生之初,牙齿表面仅表现为白垩色(偏浅灰的白色)或黑色的颜色改变,缺损并不明显,也没有特别明显的体感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进展,形成龋洞,这时可能出现冷热刺激疼痛。如果仍未及时就医,随着龋病破坏程度进一步加深,累及牙髓和牙根尖,往往疼痛加重,治疗过程也更为耗时耗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常见疾病中,龋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位列第二。”吕海莉说。
牙周病作为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初起可能仅仅是刷牙出血、牙龈肿胀,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即使对于中重度牙周病,口腔内围绕牙齿的牙周袋内存在着近似于手掌面积大小的发炎溃疡面,患者可能也没有疼痛难忍的自觉症状。而当牙周病发展至晚期,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此时再寻求牙医的帮助,往往为时已晚。
“牙齿之所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正是因为牙齿是消化器官的第一道关卡,生命所需物质都需要通过口腔。同时,因为牙齿的对称性特点,一侧牙齿不舒服,人们自然用另一侧进行咀嚼,当两侧都不能咀嚼时才可能引起重视。”吕海莉说。
吕海莉表示,牙周并非只是牙龈,还包括牙齿周边的组织系统。慢性牙周病会先影响到口腔,导致严重的口臭,进而发展为牙齿松动、移位,最终自行脱落。牙周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甚至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密切相关。也可以说,牙周病患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问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即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斑块。牙周病的致病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从而造成危害。牙周病患者如果能接受完善的牙周治疗,控制炎症,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吕海莉说。
“口腔疾病会对肾病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医学中,牙齿和肾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且因为肾病患者免疫力会降低,从而引发口腔疾病。”吕海莉表示,高血压、糖尿病也和口腔疾病息息相关。如果患者由于本身患有慢性牙周病,还患有高血压,服用降压药会引发药物性牙龈增生,副作用就是加重牙周病。糖尿病人本身抗感染能力较差,如果口腔和牙齿存在问题,就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而如果本身患有牙周病,当血糖控制不好时,还会加重牙周病病情。
“口腔问题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尤其要关注儿童。因为除了作为器官之外,牙齿还有维持面容的作用。一方面,儿童会对牙医有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儿童的牙齿不好看、有坏牙,和小朋友交际时很可能有阻碍甚至受到歧视,导致不愿意开口、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耍,甚至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吕海莉说。
因此,重视牙齿,也是在重视全身健康。
科学保护牙齿,切勿陷入这些误区
在重视牙齿健康的道路上,有许多人已经走在前列,也有一些人陷入误区。
误区一:只要做了窝沟封闭就可以一劳永逸,永远不再坏牙
“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完全预防牙齿疾病,只有许多方式相结合才能够有效预防龋齿。”吕海莉表示,根据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我国90%以上的青少年龋病发生在窝沟部位。而窝沟封闭是将牙齿表面较深的沟进行填充,用高分子材料把牙齿的窝沟填平,使牙面变得光滑易清洁,一方面,窝沟封闭后,窝沟内原有的细菌断绝了营养来源,会逐渐死亡;另一方面,外面的致龋细菌不能再进入,从而达到预防窝沟龋病的目的。
做窝沟封闭的最佳时期是儿童牙齿萌出后达到咬合平面时,一般在牙齿萌出4年之内。做完窝沟封闭后,最好在3至6个月内做一次复查,以后每年做口腔常规检查时,应同时检查封闭窝沟的牙齿,及时发现有无封闭剂脱落的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弥补。
“窝沟封闭可以堵住牙齿窝沟,但牙齿表面也容易受到侵蚀,所以涂氟可以有效保护牙齿表面,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效刷牙,这三种方式相结合,才能有良好的牙病预防效果。”吕海莉说。
误区二:小孩乳牙反正要掉,等以后长了恒牙再管不迟
“实际上,孩子的乳牙好坏直接影响其颌骨发育、全身营养的摄取以及将来恒牙的发育。”吕海莉表示,每个人都只有两副牙,如果乳牙保护得不好,恒牙也会出现发育不良问题。因此,为了孩子长大后能够拥有健康、洁白的牙齿,一定要从乳牙开始就保护好。
误区三:洗牙会磨掉牙齿表面釉质,让牙齿变松
“洗牙的目的是清理掉会导致牙周病的牙菌斑和牙结石,并对牙面进行抛光,以延迟菌斑和牙结石再沉积。它是通过超声波震动使牙结石脱落,而不是用牙钻磨除牙结石,只是工作时的声音会让大家误认为是在磨除。”吕海莉说,至于牙齿变松,是因为牙齿本身已经松动,只是大面积的牙结石连接成厚厚的一片,让人无法感受牙齿松动,当把牙结石洗掉后,没有了这层厚厚的结牙石的“保护”,才会感觉牙松了。
误区四:牙痛就得拔
“很多人觉得,总是感到牙痛,拔掉就好了。人类进化到现在,每个器官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能保留的尽量保留,无法保留的就要尽快拔除,以免引起后患。而且急性期牙疼时不能拔牙,否则容易导致炎症扩散,后果不堪设想。”吕海莉表示,牙痛只是感觉,重要的是追根究底看看造成牙痛的原因,“疾病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提醒,看看到底怎么了,是不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等”。
要用科学的方式呵护牙齿
“最有效的保护牙齿方式,就是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做到定期洗牙。”吕海莉说。
“刷牙是我们每天最重要的清洁环节,可到底有没有进行有效刷牙,这是需要打问号的。”吕海莉表示,首先,要选择刷头较小、毛质软的牙刷,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牙龈组织。偏硬的牙刷虽然能够把牙齿缝隙的牙垢清洁干净,但它也会损伤牙齿。牙膏在刷牙中起到辅助作用,牙膏里的成分可以清新口气,清洁剂可以使刷牙更为简单。没有牙膏也是可以刷牙的,只是缺少了刷牙的乐趣。
其次,成年人刷牙要选用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并轻压向牙齿,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的顺序刷牙。将牙刷对准牙齿与牙龈交接的地方,刷上排牙齿时,刷毛朝上,刷下排牙齿时,刷毛朝下。牙刷定位后,以两颗牙为一次,前后来回拂刷8至10下。刷牙时嘴巴不要张太大,让牙刷能刷到最后一颗牙为好,然后由左后方颊侧开始,刷到右边,到右边咬合面、右边舌侧,再经过前牙,再到左边舌侧、左边咬合面,如此循序地刷便不会有遗漏。
再次,切记刷牙不要太用力。刷牙太用力容易伤害牙釉质表面,引起楔状缺损,同时还有可能降低牙齿的咀嚼功能,所以刷牙时力度要适中,并且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另外,每次刷牙不低于3分钟,晚上刷牙后不进食。
“一般来说,我们建议7岁以下儿童由父母为其刷牙比较好,因为7岁以下儿童年龄较小,无法严格、有效刷牙,此时由父母代劳,更能有效保护牙齿。”吕海莉说。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正确刷牙外,餐后使用清水漱口也很重要。“许多家长因担心儿童吃糖患有龋齿而禁止儿童吃糖,实际上,糖分也是人体所需元素之一,适当吃些糖果是有必要的,只要吃完后及时刷牙漱口,不要让糖分残留在牙齿表面,儿童就不会患龋齿。成年人也是一样,所以餐后漱口是一定要有的步骤。”吕海莉说。
使用牙线清洁牙缝也很有必要。牙缝是很难清洁到的部位,因此可以补充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对于牙缝较大的部位,可以遵医嘱使用大小合适的牙间隙刷(牙缝刷)。正确使用牙线、遵医嘱使用牙缝刷并不会增大牙缝,反而有助于保持口腔卫生、预防牙周炎,避免因牙周炎造成牙缝进一步增大。
最后,要定期洗牙、涂氟。“洗牙时还需注意,不仅要清洗牙齿表面的牙结石,更深层次的牙周也需清洁,做到有效洗牙。”吕海莉表示,对于牙齿有问题的人,一定要谨遵医嘱、尽快治疗,以免小病耽搁成大病。
一口健康的牙齿不仅能够维持正常的面容,更能让生活更有质量、身体更加健康,在“全国爱牙日”到来之际,希望能够增强大家的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保健意识,以预防代替治疗。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