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书风十五载 书城今朝墨更香

马宏伟

2023年09月19日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本报记者 马宏伟

从乌金之海到风雅书城,墨色赋予“乌海”新的文化寓意。“中国书法城·乌海”历经15载,书法文化事业已经深深融入城市的蓬勃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以书法城建设为龙头、以持续提升“中国书法城·乌海”品牌影响力为目标的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书法传承驰而不息

在海勃湾区滨河小学的书法课堂上,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书法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硬笔书法。老师利用书法课堂育德启智,提、按、顿、挫,一撇一捺书写人生。

“老师告诉我们,字如其人,我要好好学习,好好练字,做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人。”一年级新生王誉然说。

在乌海,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都是“全民书法”的学习者、参与者。乌海已形成了全民爱好书法、习练书法、经营书法、研创书法的良好氛围。2009年,我市在全国最早实行书法教育“三进三落实”,即书法教育进校园、书法课程进课表、书法教学进课堂,政府买单落实书法教材、学校落实每周1节有专业教师指导的书法课、语文教师每天落实20分钟的写字训练,实现了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育全覆盖。

市民银明芝家住海勃湾区蒙西世纪城小区,她每天都去白楼社区书法活动室研习书法。经过多年的研习,她的书写技艺渐入佳境,笔友也越来越多。“书法除了勤奋练习之外,还需要阅读一些经典诗词。书法需要学习的很多,让人乐此不疲。”银明芝说。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市56万人口中,参与书法活动的爱好者数万人,这得益于我市不断加大书法普及力度,依托“书法五进”为载体,每年举办“全民书法大赛”“全民临帖大赛”“市民书法大讲堂”等活动,培育起老、中、青、少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书法队伍。青年书协、老年书画协会、女子书协、企业家书协等各类书法组织相继成立,各书协会员积极参加各类书法展览,是我市书法群体的中坚力量。截至目前,全市80%以上的社区、90%的学校、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的军(警)营都建立了书法基地。“书法五进”工作模式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金质名片熠熠生辉

今日,“中国书法·年展”正式开展。展区的色彩运用、视觉主题、陈展方式独特新颖,让观众耳目一新。

近年来,我市依靠良好的全民书法文化基础,高频次开展书法交流活动,且层次越来越高。继成功举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等活动之后,自2020年开始,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支持举办的又一全国性大型书法专业展览活动——“中国书法·年展”落户乌海,为持续推进书法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我市共连续举办了11届 “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7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书法节庆活动;围绕重大主题,紧盯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民共书祖国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民共书中国共产党好”群众性书写等活动,举办了党的二十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蒙古马精神等不同主题的书法展赛,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有创新。

书法特色文化不断拓展

连日来,乌海乌兰牧骑的舞蹈演员们正在打磨原创音舞诗画剧《大河书风》,作品用大河奔流般的书法气韵诠释了我市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精神。

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书法文化向相关领域延伸,努力打造以书法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品牌。

此外,我市还将书法文化同城市生态建设有机融合,不断推进“书法靓市”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书法文化元素,从街道牌匾、建筑装饰,到城市标识、公园场馆,遍地书韵流淌,到处翰墨飘香。书法文化以其独特的渲染力和感召力灵动于城市之间,成为我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书法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一流的硬件设施是打造“中国书法城”特色文化品牌的必要条件。我市建成全国首个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拍卖为一体的书法主题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依托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展书画作品展览比赛、教育培训、精品创作、学术研究、鉴赏拍卖、交易交流等活动,文房四宝、书画奇石、文博会展、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既是乌海由“煤城”到“书法城”嬗变的进程,又是乌海特色文化由觉醒、兴起到繁荣的过程。煤炭的黑色饱含着艰辛和奋斗,水墨的黑色展露出优雅与品味,“煤海”和“墨海”同脉相连,实现了由煤到墨的华丽转型。书法,将继续随着城市的脉搏流淌,在乌海这片热土上不断赓续传承。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