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凝风骨 墨香浸春秋

——“中国书法城·乌海”命名15周年特别报道(上)

韩建慧

2023年09月19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从巴颜喀拉山脉起步,接百川,纳千溪,曲曲折折奔赴入海。乌海,是母亲河流经内蒙古的第一站。

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乌海包容四海,兼容八方。黄河文化、移民文化、书法文化在这里风云际会,交织、沉淀出璀璨的现代文明。这其中,书法文化尤为绚烂。从20世纪50年代矿工书艺发端,到70年代末在群众中兴起习书热,再到90年代政府作出建设书法城的决定,乌海的书法文化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九曲黄河跃锦鲤,满城尽是染毫人。乌海的书法文化根源从哪里来,未来将向何处去?在“中国书法城·乌海”命名十五周年之际,让我们以光阴入墨,听岁月长歌。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唯一流传至今未曾中断的文字,汉字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从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到小篆、隶书,再至草书、楷书、行书,与汉字发展并辔而行的中国书法,在近4000年的时光长河中,历经演变,薪火相传,逐渐成为一门独具审美意识和人文思想的经典艺术。

这门艺术贯穿古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承担着凝聚民族意识、汇聚民族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涵养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

说起乌海地区书法文化的根源,就不得不提20世纪50年代末,堪称乌海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

乌金入砚 煤海深处有清泉

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我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包钢需要就近解决能源及原材料问题。而早在此之前,随着国家地质勘探工作的飞速发展,今海勃湾地区和乌达地区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已逐渐显露于世,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的全线通车,党和国家决定在黄河两岸的乌达煤田和桌子山煤田同时展开“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以解决包钢、呼钢对煤炭的紧急需求。

是年末,从全国各地云集而来的数万建设者扎根戈壁滩,白手起家,边建设边生产,在荒漠之中建设起一座共和国的工业新城。

繁重的生产劳动让职工们渴望精神文化的给养。在两大矿务局的推动下,各类文艺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书法爱好小组就是其一。

当时,矿工书法已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前来支援乌海煤炭开采的建设者中,有不少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书法功底深厚,当时矿区建设过程中需要展示的标语、公告、宣传栏等,大多由他们手书。

老石旦矿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老一辈矿山人大多还记得,当时从陕西神木调来的教师贺茂荣就写得一手好行书,由他书写的各种标语、公告、对联等遍布矿区,他本人也成为我市最早的书法开拓者之一。

吴建堂也是当时人人钦羡的“大书家”。吴建堂家学渊源,楷书功底深厚,且注重家教传承,三个子女都从小研习书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建堂与其子女吴正纲、吴正清等都是引领潮头的书法骨干。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市政协副主席的李贺年也是其中之一。据李贺年回忆,1959年,他从河北定州到平沟煤矿参加工作时,卡布其地区还是荒凉一片。当时,矿上有几名山东来的工友,下了班没事时就聚在一起写写毛笔字。由于没有字帖,大家只能照着报纸写,写得好与不好,也无从判断。

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带动,让矿工们将习练书法变成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的最好方式。没有笔,他们自制毛笔;墨汁少,便用煤面儿和水;没有宣纸,他们就在旧报纸上反复练习……

尽管他们从天南地北而来,拥有不同的方言和习惯,但书法却成了让他们精神归一的桥梁与纽带。

可以说,天然质朴的矿区书法,就是“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文化的最初源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大批知识青年扎根矿山和本土“煤二代”们的成长,矿区书法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态势。当时,几乎所有的矿区都成立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团队,矿工中以书法、绘画、文学、摄影等见长的人才比比皆是。

一大批矿区子弟也在此过程中成长为后来引领我市书法艺术的中流砥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李力增就是其中一位。他至今还记得,幼年时父辈手中墨笔氤氲出的悠悠墨香是如何指引他走上一条求索书道之路的。

李力增回忆,在那个娱乐文化及方式都较为缺乏的年代,矿区里,书法艺术就如一股清泉洗涤着人们被清贫生活磨砺得苍白的精神,尽管物质上并不丰饶,但精神上的富足却似百花盛开。

1983年,李力增16岁,他第一次走上街头,提笔当众写春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应该还记得,那时候的年味儿就是从街头春联开始浓郁起来的。大红纸裁开,饱蘸浓墨的狼毫笔画下浓郁的色泽,一人执笔,百人围观,写到酣畅淋漓时自会有人大声叫好,晾干墨迹的对联被小心地用报纸卷好,瞬间哄抢一空。待到年三十那天,就出现在家家户户的大门上、窗两边。

而如李力增他们这样的小青年,则走着走着就会忽然定在某户门外痴迷地看,或许是沉醉于某一笔转折,或是惊愕于某一种意气。总而言之,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潜移默化的学习就从这样的点滴开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王厚孝也还记得这段过程。王厚孝曾是原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煤矿的一名普通矿工,受父辈的影响,他十几岁时就喜欢上了书法,回忆当初习字的场景,至今还忍俊不禁。“那会儿我们没有字帖,就盯上了书法家们手写的春联,白天看不够,晚上还要悄悄揭下来,拿来当临摹用的字帖,粘了厚厚的一大本子。”王厚孝说。

与此同时,关于书法的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企业内的书法笔会就是其一。

原乌达矿务局五虎山煤矿的书法笔会举办得尤其隆重。每年的正月初八,全市书法界名流纷纷涌向原乌达矿务局五虎山煤矿,市委领导也会出席活动并参与创作、点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书法笔会都是书法爱好者最为期盼的“节日”之一。

各矿区工会每年也都会组织书法爱好者深入各基层单位,为一线职工写春联的同时进行书法技艺交流。李贺年、王厚孝、李力增等人都曾多次参与。原乌达矿务局甚至还专门收集书法家们写的联词编纂成集,成为矿区职工书写春联的范本。

“硕漠为宣,西风摧笔瘦;乌金入砚,墨雨润情真。”也许,这幅镌刻在老石旦煤矿阴山书院内的对联,就是矿区书法的真实写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法艺术在矿区发端,在矿区成长,书法家们又从矿区走出,书法艺术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走向。

纵观中国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扎根生活正是书法艺术成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根本原因之一。

书法时时刻刻与人民的生活融于一体。生活离不开文字,而只要有文字,就有书法艺术发挥光彩的空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其具有深刻的生活内涵,典型地展现出了这种群体或个体与时代相激荡的命运和情感。

临池谈物 笔端星火可燎原

1985年,乌海书法文化发展史上,一件堪称里程碑的事件在李贺年、王小雷、王文斌、王宇虎、曲萍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发生。

这一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海勃湾矿区分校(后更名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正式成立,李贺年任名誉校长,王连勇任校长,王文斌任副校长,书法班主任兼教师则由曲萍担任。此消息一出,乌海书法爱好者欢声雷动。

长期的自我摸索已经让书法爱好者陷入了创作和提高的瓶颈期,他们渴望有专业的老师来做指导,有更好的渠道和同行们做交流。

很多年后,李贺年回忆起这件事时,还是感慨万千。他记得,乌海分校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内蒙古开设的第一所分校,刚开班时就有200多人报名,发展到后来,一共报名了900多人。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的发展曾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当时,学校没有经费,李贺年和各位校长、副校长便自筹经费租用地下室作为教室,每月一至两次的大课学习,一开课就能涌进来三四百人。大家创作、点评、交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当时,市面上的商业经济还不发达,饭馆极少,中午休息的时候,李贺年便自掏腰包带着老师们去自己家里吃饭。交通不便,学员们中午回不了家,有的便自带干粮,有的在小饭店里吃一碗面条充饥。王厚孝、李力增等如今我市书法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曾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的学员。

王厚孝还记得这一段艰苦求学的过程。当时,班级里有一名从乌达来海勃湾听课的学员陈玉彪,家庭条件较为艰苦。为了节省几块钱的餐费,他随身带着馒头和咸菜当午饭,午休的时候,就一边啃馒头,一边在教室里练字。

陈玉彪潜心求学的精神鼓舞着大家,自己的书法技艺也获得了极大提高。他擅长王铎书体,其书法作品曾被日本某书道院收藏。

10余年的连续办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就像一台播种机,把书法的种子播撒在乌海大地上。当时,乌海分校下设24个书法辅导站,分布在全市各厂矿,每个辅导站都配备1到2名书法骨干进行辅导,乌海分校老师定期到辅导站巡回辅导,老师与学员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第一批120名学员顺利毕业。在此后的10余年间,乌海分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骨干,586名毕业生扩大和充实了乌海书法队伍的阵容。在之后的若干年里,这些乌海分校的学员分布在全市各个领域,春风化雨般向大众普及着书法艺术,支撑着乌海书法事业发展,真正让乌海书法事业走向规范化。

1990年5月,由乌海市总工会、乌达矿务局工会和海勃湾矿务局工会举办的乌海煤矿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走进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北京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等诸多媒体进行了实况报道,这也是乌海书法第一次走出内蒙古,走进首都,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万千气象。

当时已经90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柳倩先生在观看展出后欣然提笔赋诗:“敢放吟怀歌故国,漫调彩墨写煤山”。

1991年,已经出版过一集的《乌海书法集》第二卷再度问世。这部作品集中汇集了83名作者的书法作品,大部分出自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学员之手,书法集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总校被隆重推出时,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亲自题写了书名,并大声赞叹:“了不起,了不起!塞外竟有这样一支书法群体!”

由书画函授点燃的星星之火终于形成燎原之势,乌海的书法艺术开始向着纵深发展。1991年,乌海书画院正式成立。从此,书法爱好者们有了专门的艺术研究和创作机构。1992年,首届书代会隆重召开,乌海市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李贺年任主席,王文斌、周天甫、于克亮、张瑞担任副主席,书法爱好者有了规范的社会组织。

一切的朝向都表明,乌海书法必将大放光彩。

在浓郁的群众性书法创作氛围中,1994年6月,乌海市委、市政府因势而谋,作出了《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出台《乌海市创建书法城总体规划》,组建书法城创建领导小组,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提出创建书法城的城市。

从此时开始,由民间书艺发端、企业推动成长的乌海书法,被正式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乌海的书法艺术,从此进入崭新天地。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