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敏
2023年09月20日
■记者基层行
“王阿姨,孩子刚买的裤子有点长,帮忙修个裤边吧,下班我过来拿。”
“胡大姐,钥匙给你放下了,配好了我一会儿过来拿。”
……
在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的“社区工坊”里,记者看到,前来修衣服、配钥匙、修自行车、补胎的居民络绎不绝。
曾几何时,各式各样的修理匠背着工具箱走街串巷随时服务,或在胡同口摆一个小摊儿就开始小修小补,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楼越建越高,商场越来越多,街道越来越整洁,那些“小修小补”的画面却渐行渐远,只能存在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依稀记忆中。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居民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新华西街道本着“居民缺什么,我们补什么”的原则,积极盘活分散的社区空间资源,利用辖区内的闲置厂房、仓库打造“社区工坊”,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确保社区生活圈要有“一店一早一菜一修”。
今年9月份,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的“社区工坊”小修小补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缝纫、修锁、配钥匙、小家电维修以及理发等民生服务应有尽有。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入户,挖掘辖区手艺人,让其免费入驻,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理发、磨刀、修小家电这些事,在‘社区工坊’里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大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社区党委书记王丹冰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此外,新华西街道还整合了辖区内资源,将“小修小补”的手艺人联系方式集合起来,设立了“小修小补回归社区墙”,让有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电话联系,上门服务。
“因为平时也比较忙,有时候可能不一定在现场,居民们如果来了没见着人,可以直接拨打墙上的电话找我们。”加入了工坊的手艺人胡大姐说。
“‘社区工坊’的建立,不仅满足了便民服务中较为基本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小型业态经营的困难,将原本较为散乱的便民服务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不知不觉拉近了商业与居民的距离。”新华西街道党工委书记贺海云说。
目前,新华西街道的各个社区都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整合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着力解决居民的堵心事、烦心事、愁心事。各社区相继拓展出“社区工坊”“暖心驿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品牌,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真正把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 (毕晓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