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3年09月20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从巴颜喀拉山脉起步,接百川,纳千溪,曲曲折折奔赴入海。乌海,是母亲河流经内蒙古的第一站。
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乌海包容四海,兼容八方。黄河文化、移民文化、书法文化在这里风云际会,交织、沉淀出璀璨的现代文明。这其中,书法文化尤为绚烂。从20世纪50年代矿工书艺发端,到70年代末在群众中兴起习书热,再到90年代政府作出建设书法城的决定,乌海的书法文化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九曲黄河跃锦鲤,满城尽是染毫人。乌海的书法文化根源从哪里来,未来将向何处去?在“中国书法城·乌海”命名15周年之际,让我们以光阴入墨,听岁月长歌。
大漠云章 书城建设层楼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中华民族世代守护传承的文化瑰宝。也正因如此,当她与“塞外煤城”邂逅时,便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2008年9月10日,对于乌海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乌海书法城建设站上了新的起点,乌海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城”。
从1994年提出建设书法城的构想,到2008年实现夙愿,乌海用14年的时间向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早在1996年,我市便开始书法文化设施的建设,有领先全国的书画院、书法碑廊。围绕书画院形成的书画市场,也在潜移默化中将书法元素融入城市的发展血脉。
乌海书家也在业内逐渐崭露头角,经常与江苏、北京、天津、湖北、河南、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同行进行书法交流,书法展览接连不断。蓬勃发展的书法事业成为我市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文联系统的指导下,书法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截至2007年,我市就已经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人、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121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400人;涌现出了李贺年、陈国祥、周天甫、王文斌、雷平、王厚孝、白占荣、肖海星、李玉芳、范海波、康庭良、孙长青等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名家。
2007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出《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命名“书法城”的函》,申请命名乌海为“中国书法城”。
然而,申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中国书法城”的评审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方面,需要申创城市有历代书法艺术积淀、在书法艺术发展历史中拥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二是硬件方面,要有专门的书法活动和展览场馆、书法公园,书法协会机构、编制、人员、办公场所都要具备,中小学校是否普遍开展书法教育等。
我市作为一座建市时间尚短的移民城市,显然不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无处追寻古代是否有书法名家在此生活,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审核小组几经调研后发现,发端自矿区的书法艺术已然成为这座城市流淌的城市血脉,书法普及程度和书家艺术水平都非常之高,尤其是作为起源的矿区书法艺术,更是成就斐然。
考察组的专家们大受震撼,几经讨论后认为,乌海符合申报“中国书法城”的条件和标准,决定命名乌海为首个“中国书法城”。
2008年9月10日,在第二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开幕式上,我国著名榜书书法家王麒景先生,用一支由浙江省湖州市金塔湖笔厂专门赶制的巨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神”字,开启了“万人书太阳神”活动的序幕。此笔笔锋长0.68米,蘸墨后重达40公斤,被誉为“天下第一笔”。开笔后,我市三位书法家王厚孝、李力增、肖海星现场书写《万人书太阳神记》;4000名中小学生在6400平方米的巨幅太阳神图案上同时书写“太阳神”三个字;在太阳神图两侧,1000人用“太阳神”三个字书写“中国乌海,书法名城”的心愿……
“嘉木四合,渺焉有征。守望光芒,刻日之精。文物风流,魅力四射。万人作书,磅礴恢宏。”
……
这场“万人书太阳神”活动,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收录,获评为“最大规模书法活动”。
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中国书法家协会相关负责人宣读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乌海为“中国书法城”的决定,同时命名市实验小学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
至此,我市书法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形势、进入了新的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以此为契机,我市书法城建设也走上了快车道。
而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也让乌海经历了书法文化的觉醒、兴起、繁荣发展,最终实现从“煤城印象”到“书法之城”的华丽嬗变。
自2009年开始,我市的书法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将书法文化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特色文化支撑,坚持以书法城建设为龙头,走出了一条文化品牌效应与文化惠民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2009年4月,全市中小学开始开设书法课,并配备免费的教材和专职书法老师,书法普及程度进一步加强。
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进一步推进书法城建设的决定,拿出真金白银,用于开展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创作、书法人才培养、书法展览、书法对外交流及“书法五进”等一系列书法普及活动。全市和三区、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各行业、各领域普遍建立了书法协会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阵地到人才队伍建设,我市多方面持续注入动力,推进“中国书法城”建设提质升级、纵深发展,不断提升“中国书法城·乌海”品牌影响力。
从2007年至2020年,我市举办了11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2011年,“中国硬笔书法名城”殊荣花落乌海;2012年,“中国书法城·乌海”荣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之一;是年5月,“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形象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行;2013年8月,“‘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14年4月,由我市书法家倾情书写的“亲、诚、惠、容”书法精品作为国礼,在“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期间,由文化部赠送给东盟10国文化部部长;2016年,我市“书法五进”工作模式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8年9月,“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在我市圆满举办;2020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支持举办的又一个全国性的大型书法专业展览活动——“中国书法·年展”正式长期落户乌海……
在书法培育方面,我市已建成一大批群众性书法阵地。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是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为一体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主题馆,同时建有22万平方米的书法广场;采取多元化投入的方式,兴建阅遇书吧、兰亭小学、青山翰墨园等多处书法主题公共设施及景观;在全国率先开展书法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共命名6个系列30多家书法示范单位;开通了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免费向市民开放,搭建起长期、短期、机动互补的全方位、多元化书法活动阵地体系,向社会呈现了“中国书法城·乌海”的建设风采。
黄河明珠 书道焕彩泽四方
如今,行走在乌海的大街小巷,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书法文化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一张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金质名片。
随处可见书法元素,随处可遇习练达人。走进社区,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展露风采;走进机关,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热闹非凡;走进企业,技艺精湛的职工书法作品让人赞叹;走进公园,地书爱好者河湖为墨、大地作宣、潇洒挥笔……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个个都是书法热潮中的主角。
据统计,我市常年参加书法活动的人数达到万人以上,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2000多人,其中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165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46人,高层次书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共有兰亭奖获奖、提名和入选的书法家10人次,入展全国书法展、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展览的书法家76人次。书法家冯印强摘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此为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填补了自治区该奖项的空白。另外,我市还拥有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书法作品百余件、获得省部级奖项作品600余件,10多名书法家被提名为高层次人才。
伴随着书法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市书法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之迅速同样令人惊叹。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效应日益显现,书画联展、奇石展览等已成为我市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的载体和平台,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乌海、了解乌海、认识乌海,在这里投资兴业、安居乐业。
以“中国书法城”建设为龙头,我市正全力带动文房四宝、书画奇石、文博会展、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增添动力。
书法城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对此,记者专访了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孙乐。
孙乐表示,根据《乌海市书法城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5)》,我市将继续坚持书法事业和书法产业并重,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融合发展、渐次培育,在不断加快书法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书法城”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书法作品市场化,完善书画市场发展格局,推动书法与旅游融合发展,逐步形成融合服务型书法文化产业。
“以书法产业与旅游融合互促发展为例,中国书法·年展、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书法产业博览会等书法节庆活动仍将继续成为乌海的金质文化品牌。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在感受这座城市风土人情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独属乌海的书法魅力。”孙乐说。
培育和扶持产业经营主体也将继续发力。我市将继续加强和拓展与中国书法传媒集团、知名文化企业、高校书法院系的合作,精准实施项目策划;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带动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培育和支持骨干书法文化企业,以品牌效应带动多产业链发展。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适合延链补链的中小项目,推动书法产业价值拓展,提高效益;发挥好数字经济在拉动书法产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实施“互联网+”书法、美术,形成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书画市场发展格局也将进一步完善。逐步推动书画作品从单纯创作向产品设计开发延伸,引导培育书画用品从销售到生产延伸,实现书画产业与书法城品牌影响力协同发展。
依托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等平台,我市还将积极建设集展览比赛、教育培训、精品创作、学术研究、鉴赏拍卖、交易交流“六位一体”的书法产业重要平台,通过服务培育市场、展览带动市场、作品丰富市场,逐步促进我市书画、赏石等文化市场集聚辐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
书法产品市场化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孙乐说,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翰墨集英”等书法人才引育工程,持续提升乌海书法艺术创作水平,下一步还将继续丰富书法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推动书法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项目,积极探索建立乌海书画作品展示交易平台和拍卖中心,组建书画市场营销策划团队,努力打造书画全产业链,进一步促进书画创作、展示、销售、鉴赏、收藏、融资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将乌海书画作品推向区内外,积极融入全国书画市场。
岁月荏苒,初心如磐。
从“煤城”到“书城”,从乌金闪烁到墨韵飘香,乌海的城市发展理念正在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的转变。如今,墨韵书香正深刻改变着乌海的内在气质,书法艺术在乌海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激情与休闲之举,而是真正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成为城市最厚重的文化底色和56万乌海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