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字当头 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大文章

丁宇婷 李丹洋

2023年09月21日

海南区广场文化艺术节。

近年来,海南区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文化建设放在区域建设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拓宽思路,创新形式,挖掘亮点,稳步推进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文化惠民活动开“新”局

海南区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时间节点、讲好黄河故事等题材,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态势。

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文艺创作形势喜人、区域品牌特色鲜明、文旅融合齐头并进。海南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三线精神”等主题,组织本土文艺创作者创作书法、美术、剪纸、文学、音乐MV等作品745件,开展宣传教育、创作成果展演展示活动22次,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的乌兰牧骑送文化下基层服务活动共150场,服务83.7万人次,在各级媒体推送文艺作品69期共396件。

文艺作品深入人心,撸板呱嘴《唠家常》获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奖曲艺表演奖,鲁婷黄河石彩绘《福河儿女》系列石获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海南区建立文艺人才库,现有文学艺术储备人才近70人,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文旅融合发展辟“新”径

海南区持续推进文化领域改革工作,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兴商、商体联动”的工作思路,加快文旅体农商产业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在推动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方面,海南区坚持将矿工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与经济产业相结合,找到共通处、找准契合点,做到奇特相依、韵质共通,既让文化显形发声、会讲故事,又让文化形成产业化,同步培育市场主体与人文主体,推动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北方海南”区域品牌。海南区现推出的北方海南·游礼文旅产品及大礼包,包含农副产品“雀儿沟小米”、农家土鸡蛋、红油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小三线原创文化产品“夺冠第一枪”酒、“三线盲盒”受到一致好评,黄河文化手绘黄河石、“福河有机糯玉米碴”“福河手工面粉”等文旅周边文创产品强势出圈,特别是印有手绘黄河石画的帆布包、丝巾,“黄河入蒙首站”明信片、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器制作作品、木板烙画、沙书等数十款文创产品,多层次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共同唱响“共富曲”。

海南区锚定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依托“我们的节日·元宵”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明实践及消夏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展销售卖特色农产品20多种,积极引导消费者扫码进群,通过产品链接进行预订,实现线上订购线下取货,越来越多“聚人气”“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北方海南成为“目的地”,也让“诗和远方”交相辉映。

精神文明建设迈“新”阶

海南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海南区进一步筑牢政治思想防线,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建立学习、调研、工作“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每周定期开展意识形态专项督查检查,推动形成政治学习突出、调研思考深入、问题解决精准的优良学风。在构建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体系方面,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规范化建设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专题培训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00余场。在培育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方面,重点打造路天矿业、西来峰发电厂等国有企业思政品牌,其中,路天矿业公司持续深入推进“一个支部一面旗”品牌创建活动,西来峰公司在党支部中全面推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拓展领域,推动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再上台阶。在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方面,充分利用“北方海南”微信公众号、“今日海南”客户端、澎湃政务号等新媒体平台,并积极推进云展馆、云图书及扫码听书等线上智慧文化体验服务,截至目前,线上开展文化活动共178场次,服务2.83万人次。同时,不断加强属地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成立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和有害信息举报志愿者队伍,组织举办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专题业务培训班,常态化开展网上有害信息举报工作。截至目前,查删不规范表述信息50条,举报有害信息1000余条,切实将精神文明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实现新突破。

海南区将继续按照“双创”要求,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内外兼修”濡染文化底蕴,积累“城市记忆”,培育城市精神和IP形象,促使北方海南“文化动能”蓬勃喷涌,以笃行不怠、锐意创新的思维干劲激发、创造属于北方海南的文化名片,全力谱写海南区文化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丁宇婷 李丹洋 文/图)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