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晖
2023年09月22日
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渡口村,金灿灿的玉米地一望无际。(郝鑫 摄)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本报记者 赵晖
春种秋收,大地流金。9月23日,农历秋分,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如期而至。
看,乌海的田间地头张扬着灿烂秋实,丰收的喜悦挂在农区居民的脸上,满满的获得感洋溢在眉宇间。农区居民用辛勤劳作的丰硕果实,为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书写着华彩乐章,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增色添彩。
丰收,在五谷丰登里
走进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羊路井村,一片片玉米长势喜人。“我家种了112亩玉米,长势良好,‘十一’假期就可以大面积收割了。去年,玉米收获了近10万斤,今年也将是个大丰收。”羊路井村居民宋栓期待着美好的秋收。
在海勃湾区云飞葡萄庄园,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散发着阵阵甜香。酿酒葡萄终于等来了“破茧成蝶”的高光时刻——“榨季”。内蒙古云飞酒业有限公司行政事务部主任魏通说:“根据今年葡萄的产量,我们预计能产出500多吨葡萄酒。酿酒葡萄每一颗都来自云飞自己的葡萄园,从原料上保证葡萄酒的品质。”
在王元地村千亩良田,金灿灿的玉米簇拥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在一棵树村碧波荡漾、生机盎然的鱼虾塘中,一只只南美白对虾活蹦乱跳、活力十足;在赛汗乌素村,万亩葡萄喜获丰收,一串串饱满的葡萄“串”起百姓的致富路……平畴沃野,尽是好“丰景”。
今年,我市开展粮食稳产提质行动,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48万亩,较去年增长8.86%;实施3个千亩示范片区和1个高产村项目,总面积9800余亩,通过优化种植技术和选优品种等措施,预计亩均产量可提高100—200斤。
我市制定印发《乌海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2023—2025年)》,将全市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百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和温室盘活利用,新增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00余亩,截至8月底,我市蔬菜播种面积0.9万亩,产量3万余吨;大力发展葡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稳酿酒、增鲜食”的发展思路,鼓励经营主体发展设施鲜食葡萄种植,全市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78亩,较2020年增长近70%;荣冠生猪、保元蛋鸡等标准化养殖项目进展顺利,投产后可增加肉产量1760吨、蛋产量4300吨,截至8月底,全市肉类总产量5107.45吨,同比增长17.23%;禽存栏85.58万羽,同比增长5.7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是慷慨激昂的凯歌,更是催人奋进的鼓角。
丰收,在乡村振兴里
在这丰收时节,和每个农区居民欢快地“打着招呼”的每颗饱满籽粒背后,都写满了扎扎实实的乡村振兴故事。
我市坚持把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以支农“大投入”促进乡村“大振兴”。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科目安排支出43913万元,较上年增长47.44%。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适合乌海农业产品和农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小院。目前,已建立乌海市葡萄科技小院、乌海市草莓科技小院;认定市级科技特派员74名,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19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7个,自治区级星创天地1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形成“农业科技特派员—特派员工作站—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模式。
发展村集体经济,盘活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目前,已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78个,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实现年收入50万元村“零”的突破。
推动农牧业经营主体能力稳步提升,新认定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自治区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家,实施社会化服务组织项目4万亩,培育“千员带万社”辅导员7名。截至目前,我市有市级龙头企业36家,合作社181家,家庭农牧场375家,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2家,农区居民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比例达到84.3%。
乡村承载着乡愁,传承着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今年,我市聚焦城市转型新变化、市民消费新需求和乡村旅游新趋势,系统谋划、一体推进葡园绿道建设,积极培育“乡愁经济”新IP,赋能乡村振兴。
7月,全长16.8公里的葡园绿道全新“亮相”,原本各自封闭的9个农业产业园和9500余亩苗圃被一体贯通,蒙根花水世界、云飞酒庄、田野、奥峰、新时针等休闲观光点分布沿线,新建的2个驿站、3个休闲广场、10余处园林小品点缀其中,观光、农家乐、采摘、露营、研学串珠成链。葡园绿道体现了乌海乡村游的独特魅力,正在成为展示乌海形象的新名片。
与此同时,我市充分挖掘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黄河西行客栈、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千里山镇王元地村等特色乡村游村庄,把美丽乡村的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的新“钱景”,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带动一个又一个村庄奔向富裕。
为了让乡村更美丽,我市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农区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81.03%;14个行政村均已实现生活污水处理率60%的目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占比达到100%;投资近3亿元,实施乡村建设项目21个,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持续推进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构建“1+3+N”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村级养老服务设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85%、100%;推进城区中心医院和镇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开展30种大病救治;投入资金265万元,实施薄改项目21个,进一步保障城乡间、区域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推进。
笑容展现在越来越多农区居民的脸庞上。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让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3.56亿元,同比增长3%,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3元,同比增长6.2%。
秋风拂过,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在希望的田野上,脸上写满喜悦的农区居民,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已在谋划新的耕耘,孕育新的希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