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2023年09月22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品味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一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北京时间9月23日,我们又将迎来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秋分。
秋分,也是秋天的第4个节气。这一天,太阳达到黄经180度,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就不再打雷;蛰居的小虫也因为天气变冷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由于天气干燥,降水量减少,水汽蒸发变快,所以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干涸了。
秋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点。“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2018年,我国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由此,秋分也和清明一样,拥有了节气和节日的双重身份。
秋分时节凉意深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从春分开始,北半球昼长夜短,天气越来越热;秋分则恰恰相反,从此开始,北半球昼短夜长,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凉。
这几日,不少市民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属于秋天的凉意。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从本周五开始,我市日间平均气温将持续走低,白天的最高温度也不会超过25℃,到了下周,日间最高温度便要降低到20℃以下,无不提醒着广大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
降雨情况也是如此。有道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时节,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频繁交锋,产生一次次降水,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本周六秋分当日,我市将会迎来小雨天气,当天夜间最低温度将降至11℃。
秋分时候凉意深,所有的“夏日特供”都不再适合当前的日常生活,比如空调、西瓜、冷饮、啤酒,以及燃爆了整个夏天的户外烧烤。
市民苏琪就惦记着要在天气彻底转凉前再来一次户外野炊,今夏新买的烧烤架还没用上几次,天气就不适合在户外撒欢儿了,这让她觉得有点小失落:“总感觉时光过得太快啦,还啥都没干,夏天就过完了。”
舍不得夏天落幕,还想紧紧抓住“夏日尾巴”的,还有爱美的男孩女孩们。尽管早晚的温度已经不适合单薄的衣着,但漂亮的裙子、T恤和短裤还是舍不得收起来。
市民王瑾这几天就在为整理一家老小的换季衣服发愁:“明明该把秋冬衣服都拿出来了,但就是舍不得把夏天的衣服收起来,可能内心深处还在怀念夏天的美好时光吧。”
秋天的确是一个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无论是越来越冷的天气,还是一日短似一日的白昼,都会让人产生一种“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惆怅。
当然,这样的伤感也常常会被秋日的风景所治愈。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除了花凋叶残、万般萧瑟,还有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还有银棉金稻、桂子飘香……
毕竟,丰收才是大自然给予秋天最好的注释。
秋分时节景色美
“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秋分时节,虽然气温逐渐降低,天气慢慢转凉,但或浓或淡的秋色却也像调色板一样铺陈开来,给大江南北广阔无垠的天地添上一抹亮色。
金灿灿的菊花、稻穗,黄得雅致饱满;红彤彤的枫叶、秋果,红得热情奔放。人们闲来无事出门赏看秋景,总能看到与初秋不一样的风光。
语文教师刘娇告诉记者,每年秋分前后给学生布置一篇关于秋日印象的作文,是她的“保留习惯”。“秋天是最适合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季节,树还是那些树,湖还是那个湖,但秋天的风韵和夏天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能从树下的落叶和湖面的轻雾中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诗词里说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不就是这个样子吗?”刘娇说,她会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变化和美好。
当然,在许多摄影爱好者眼里,初秋和深秋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光。与初秋时候的长天淡云相比,深秋时的天空更加冷冽和澄净,也更为高远和辽阔。
市民俞晖很喜欢背着相机去拍秋日大片,红的墙,黄的叶,瓦蓝瓦蓝的天空,总能格外“出片”。每一年的秋日在镜头中都不甚相同,这也是他乐此不疲的原因。
当然,秋分时节也是观赏菊花的绝佳时刻。随着国庆佳节的脚步临近,我市每年都会举办的金秋菊展也在紧张筹备中。如今,国庆节前后看菊展已经成为乌海人热盼的“新民俗”。
市民张爱珍一直惦记着今年继续去观赏金秋菊展。去年国庆节时,她和老姐妹们在菊花展上拍了很多“唯美大片”,至今仍然常常翻看。“我最喜欢的花就是菊花,家里也种了很多,但品种都一般,没有展出的菊花品种好。去年看展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园林师傅,她给我讲了很多培育菊花的技巧,我回家一试,还真有用。”张爱珍笑着说。
秋分时节习俗多
作为传统的农事节气,秋分也有许多从古至今流传广泛的习俗和游戏。跟春分时节一样的“立蛋”游戏就是其一。许多受访者告诉记者,从小到大,百玩不厌的就是把一颗鸡蛋在光滑的桌面上立起来。
民谚有云,“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做“立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倘若操作得当,就能让鸡蛋“站”起来。
市民张尚武对此游戏印象深刻。小时候,每到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张尚武就和小伙伴们从家“偷”鸡蛋到学校里比试,往往失败的时候多,成功的时候少,摔碎的鸡蛋数不胜数。小时候家里条件差,鸡蛋也是稀罕物儿,为此,他没少挨母亲的骂。
但即便如此,张尚武还是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练习了很多次后,终于成功地“立”了起来。今年春分时,他还曾在网络社交平台参加某火锅店举办的比赛,赢了一顿“霸王餐”。
“我看过相关资料,有天文专家指出,鸡蛋其实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竖立起来,而且立稳的鸡蛋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能一直保持竖立的状态。”张尚武说,“我也不知道春分日、秋分日‘立蛋’的原理是什么,但这项活动带给我和朋友们的乐趣的确是实实在在的。”
除了玩“立蛋”,秋分时节也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古时候的祭月节,与我们如今过的中秋节并不重叠。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古代典籍《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说的“夕月之夕”,就是指秋分夜晚祭祀月神。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家礼仪中继续传承,汉武帝曾专设“太乙坛”祭日月。隋唐明清,皆沿袭秋分祭月的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供天子于秋分夜晚在坛上祭祀月神,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礼仪逐渐扩大到民间,并演变成一种大众化的民俗活动。由于秋分在每年农历八月的日子并不固定,而这一天也不一定有圆月,没有圆月的祭月活动总会显得有些美中不足,所以后来人们就索性将祭月这项仪式由秋分调至八月十五,中秋节祭月成为我国多地流行的民俗活动。
除了祭月,古人流传下来的习俗还有拜神。
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赵海英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家乡,秋分这天人们会用黍米做糕或蒸黍饭祭拜风神,祈求风神不要刮风成灾伤害庄稼和人畜。
除了这些民俗,秋分时最少不了的,当然还是“好吃的”。三秋过半,正是螃蟹肥美的时候,民间俗语有“秋风起,蟹脚痒”,肉质白嫩鲜美的螃蟹,营养价值比猪肉、鱼肉高出好几倍,素来是人们舍弃不了的“秋日滋味”。
秋分时节能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螃蟹只是其一。北方地区大多数的田间作物都已经成熟,金灿灿的玉米也不例外。市民张福添就是玉米的忠实“粉丝”,小时候吃玉米面窝头果腹,如今吃玉米杂粮粥减肥。张福添说,不管是好日子还是苦日子,他都没吃腻过金灿灿的玉米。
南方的人们则能在此时吃到最新鲜的菱角。菱角皮脆肉美,可蒸煮剥壳食用,亦可熬粥,因为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备受欢迎。
如今物流发达,不临水的北方城市也能尝到鲜灵灵的菱角。张福添就从小区门口的果蔬超市里发现了这种“稀罕物儿”:“哪承想有这样的好日子呢,南北一线牵,以前去当地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全国各地哪里都能品尝到。”他说。
对于我市来说,秋分时候最能让人流连忘返的鲜果,当属葡萄。眼下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口感多元、品种丰富的乌海葡萄想想都让人流口水,闲暇时到葡萄园去转转,不但能品尝到新鲜甜美的滋味,还能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
总而言之,秋分日就是这样一个意境满满的节气。秋分很美,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秋分很凉,云淡风轻扬,繁露披衣裳;秋分还很静,山林沐秋色,金井梧桐黄;秋分也很香,秋风螃蟹肥,风送桂子芳。
这样美好的时节,有什么必要为秋思而伤神呢?时光对折分成两半,一半明媚,一半清寒,日光虽短,月光却长。让我们收起婉转的秋思,出门去感受明媚灿烂的秋之盛景吧。
明日秋分,正是人间好时节。
与秋分有关的诗词
《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夜喜贺兰三见访》(节选)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节选)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秋分前三日偶成》
宋·释文珦
秋光几一增,在候已无雷。
显气凝为露,嘉禾秀出胎。
燕衔余暑去, 虫唤嫩寒来。
泡影非能久,流光又苦催。
《分胙馈东庐》
明·邵宝
病起乾坤大, 秋分日夜中。
山花还我径,露草更天风。
膰俎分清庙,诗筒寄野翁。
南楼明月夕,谁与一樽同。
《云门山中作》(节选)
明·屈大均
悠然拂盘石,独坐对秋分。
萝雨静可数,松泉寒不闻。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送僧归金山寺》
唐·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