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焦长青:让世界看见乌海生态美

张靖爽

2023年09月26日

与相机为伍的焦长青。

焦长青的作品《两只黑鹳》。

■“两个打造”·乌海文化人102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文/图

在甘德尔山文明景区有这样一个人,各种数码摄像机是他的“装备”,各种类型的望远镜是他的“神器”,各种款式的遮阳帽是他的“潮流单品”。他怀着炽热滚烫的心,在这座山上,用影像守护着动物,他就是摄影家焦长青。

勤学苦练终成才

焦长青1963年出生于海勃湾区卡布其。身为矿区子弟的他自幼喜欢艺术,尤其钟爱画画,这让他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不仅朋友没几个志同道合的,就连父母都觉得他不务正业。“对于大家的看法我倒是不怎么在意,真正能左右我的其实是家庭条件的限制。当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不能随意购买画画用具,我就用捡回来的废纸偷偷画。当时的‘小人书’是我绘画的启蒙老师,《西游记》《沙家浜》……里面的内容都让我通过白描技法再现纸上。我记得,为了画好《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形象,我曾整夜未眠。”焦长青回忆道。

学生时期,焦长青对于绘画的激情与亢奋没有丝毫减退,他甚至自学了工笔、油画,一有时间就沉醉于自己的丹青世界,这让他的画画技艺愈发精湛。1979年,焦长青在“五七”多种经营公司的照相馆当起了临时工。这一次,他的绘画特长不再是别人眼中的不务正业,反而派上了大用场。“老板一看我会画画,而且画的还不错,便让我在幕布上画上山水、亭台楼宇等充当背景。还让我制作道具,比如用纸板刻一对狮子,做一只老虎。”焦长青说。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照相是一份相当吸引眼球的工作。焦长青每天看着摄影师用照相机拍下美妙的瞬间,他也觉得有趣极了,总想试一试。老板看他勤勤恳恳画了3个月布景,便教他用起了照相机,此后焦长青以此为荣,并为之努力。

“司机出身的周士海懂照相,既是‘馆长’又是师傅,一部海鸥120相机和一部外拍相机是照相馆主要的家当。由于是新人,前半个月,我的任务就是学习。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周师傅做示范,我跟着学。”焦长青说,“照相是一门技术活儿,为了尽快入门,我想到了做记录的办法,就是将每一次的光圈、速度指数记在笔记本上,然后照着做。胶卷很贵,不能浪费,于是,我每次就拍一张、洗一张用来练手。”

天资聪慧的焦长青很快便掌握了照相、洗相技术,彼时的他已能独当一面。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82年,焦长青离开了照相馆,进入内蒙古煤炭基建公司工作。刚到新单位,焦长青就被派往呼伦贝尔大雁矿务局修铁路。其间,驻地大兴安岭发生火灾,焦长青所在的筑路队也加入扑火的行列。筑路队郭队长得知焦长青会拍照便找到他,希望他可以发挥摄影特长为同事们拍些灭火照片。一番简单调试后,焦长青拿着队里那部135相机“上岗”了。之后,队员们在焦长青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一个个奋勇灭火的自己,惊讶之余纷纷点赞。殊不知,为洗这些相片,焦长青着实动了一番心思。“离家在外,洗照片是个头疼的事儿,好在我随身带了显影粉、定影粉和相纸,我还把宿舍的电表箱改造成了临时的暗房,装上电灯泡,操纵开关手动曝光。”焦长青说。郭队长看过焦长青的作品后很是满意,索性将相机交给他使用。就这样,焦长青开始兼任宣传干事,他用相机拍了许多反映筑路工人工作、生活场景的照片,也为后来从事专题摄影奠定了基础。

1987年,因为摄影技术出众,焦长青被调到平沟煤矿工会工作,每日与宣传工作相伴,与相机为伍。实际上,焦长青在1986年就花了500元购置了人生中第一部相机。“‘珠江’牌的,性能不错,我非常喜欢,每天相机不离手。”焦长青说,“东西虽好,但价格也确实不菲,要知道,当时同样的价格完全可以买下一台黑白电视机。对此,家里人当时还很不理解。”

完美邂逅成佳作

2015年,已是平沟煤矿“宣传老人儿”的焦长青不再忙碌,有了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他便将这空余时间全部用在了摄影上。“起初,我的本意是拍摄一组甘德尔山风光的照片,全方位、多角度体现山峰之美。”焦长青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先是投资3万多块钱升级了摄影设备,一部尼康D800外加2个专业镜头。”

焦长青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他说,拍摄有关乌海的照片不仅要给现代人带来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要给后世子孙留下“时光印象”,因此,必须严谨。“一年四季都去拍,年复一年,我要拍出变化之美。”焦长青说,“执着于一件事,肯定‘耗’时间,一整天守在山上是常事儿。”

无巧不成书,聚焦甘德尔山的过程中,焦长青邂逅了岩羊。“七八月份的一天,一只岩羊‘闯’进了我的视线,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岩羊,看着一只只可爱的岩羊,我有了拍摄岩羊专题图片的想法。”焦长青说,随后的日子,岩羊成了他镜头里的主角,既为他提供着丰富的摄影素材,又时时刻刻打动着他,感染着他的情绪。

一次,一个岩羊小家庭外出觅食,行至一处崖口险隘时温情的一幕出现了——母羊率先过去,小羊随后,由于地势险要,小羊尝试了几次才如愿,而后,轮到家庭中的老公羊,它却因为年老体衰过不去。这时,母羊在一旁示范指导,小羊使出浑身解数去帮老公羊,最终,老公羊也跳了过去。

有一年冬天,羊群到山下喝水,“羊爸爸”让“羊妈妈”和小羊先喝,它们负责警戒。这一切,焦长青看在眼里,并用镜头一一记录。他深有感触地说:“岩羊是有爱且深具责任感的动物。”

对于拍摄岩羊,焦长青是全情投入的,当然,回报亦是丰厚的。2017年11月,焦长青从日出到日落整整跟了岩羊一天,但一无所获,不甘心的他决定再“赌”一把,便在山坡上“埋伏”了下来,此时,远处沟里有十几只岩羊在雪地上贪婪地啃草。焦长青数了数,正好有5只羊聚在一起,而且,动作各不同,这不是自己期盼已久的画面吗?那一瞬间,他果断按下了快门,就这样《五福临门》被定格了。

“几年下来,我已经和岩羊熟络成了朋友,拍片时,它们走我也走,它们停下,我就拍,彼此之间似乎有了一种默契。按说,岩羊是一种极其机警的动物,绝对不让生人靠近,但在这儿,它们竟然允许我在距离它们几米的地方拍摄。说到底,是我尊重岩羊,不大喊大叫,去留随性。”焦长青说,“我们太熟了,才让我有了屡屡‘抢拍’好片子的机会。有一次,我与一群岩羊迎面相遇,它们将我围在了中间,担心一时不慎惊扰它们,我便背靠在石壁上不敢动,此刻,一只岩羊跳上半山腰,畅快地啃食树梢上的叶子,我见状赶紧举起相机对准它,作品《岩羊采春》就诞生了。”

2019年,有朋友告诉焦长青,甘德尔山上不仅有岩羊还有一窝黑鹳,于是他再次登上甘德尔山,开始了2年的“跟拍”之旅。黑鹳是生性机警的水禽,想拍它并不容易,焦长青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学会了伪装。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焦长青用镜头成功记录下了不一样的黑鹳“生活图景”。他介绍:“黑鹳一家由父母和三只雏鸟组成,雏鸟从破壳到出窝的两个半月时间里,需要父母辛勤喂食。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大鸟觅食归来,把胃里的鱼吐出来,然后再给雏鸟吃,使得普通的‘就餐’有了仪式感。再有,雏鸟进食时一律是跪着的,这颇有‘羔羊跪乳’的意味。”

焦长青接着说:“经过我观察,黑鹳对于‘家’的选择充满了智慧。它的窝朝向偏东南,避风挡雨,不受阳光暴晒,亦可自然调解温度,既安全又实用。人说‘狡兔三窟’,大家不知道的是,黑鹳有双窝,而且轮着住。我想,应该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吧。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拍摄素材。”

谈及拍摄动物题材,焦长青说,除了要长期关注、认真观察,还要遵从其生活规律,顺势而为。比如说,拍岩羊,要耐得住性子,早早到它经常活动的地方蹲守,如此,才能确保有所斩获。再比如拍黑鹳,务必按照它的“节奏”来。黑鹳一天要外出四次觅食,每一次觅食时间基本都是固定的,因此,我往往赶在黑鹳觅食完回窝前“设伏”拍摄,打个“时间差”,既保证了成功率,也不惊扰黑鹳。

2015年至今,焦长青摄影不辍,各类题材都有涉猎,但他偏爱岩羊、黑鹳和矿区主题。“我是矿区的孩子,深爱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应该留下它以及所有人奋斗的身影。”焦长青说,“在矿上搞宣传时,我拍了非常多的片子,近些年一直在补充完善和搜集整理。2018年,《平沟记忆》摄影展开展,我精心挑选了98张图片,跨越50载岁月,全景再现了一个奔腾奋进的平沟煤矿,里面记载了从人力到机械化的生产历程,记载了从窑洞到平房再到楼房的生活历程。‘变化太大了!’‘美好回忆!’‘感动!’是参观者说的最多的话,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一个曾经熟悉的自我。”不仅如此,一年中,焦长青还有大半年的时间聚焦他的动物朋友。为了拍摄,他可以一整天窝在狭小的掩体中等待,饿了渴了简单对付一口,困了小憩一会儿;为了拍摄,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行走在悬崖边缘,为此,有人戏称他是“老岩羊”。而面对家人的担心和别人的不解,焦长青却笑着说:“没办法,我太爱摄影了,太喜欢动物了。再说,我的心里,早已把动物当成了家人,为家人拍照,无怨无悔。”

对于未来,焦长青表示,他要以“生态卫士”的身份在“爱心拍摄”之旅上行进下去,让世界都看到乌海的生态美。

人物小传

焦长青,1962年5月出生。曾就职于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现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摄影家协会主席。

2012年10月,作品《晨韵》《专注》在中国摄影杂志社走进神华摄影大赛中荣获优秀奖。

2017年6月,作品《奉献爱心》《煤海深处展英豪》在全区煤炭行业职工摄影展中荣获两个三等奖。

2017年1月,作品《变迁》(组照)在神华集团首届职工摄影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8年,在乌海飞机场举办个人摄影展“平沟记忆”一座老煤矿的发展历程。

2019年3月,“多彩乌海”摄影作品展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国际机场展出,其作品《清波荡漾》《如履平地》《雾锁甘德尔山》《雪后甘德尔山》《五福临门》入展。

2020年,作品《战“疫”复产勇担当》被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发布作品集。其他作品,曾多次被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平台发布。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