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中秋: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2023年09月28日

■我们的节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岁月如奔箭,屈指又中秋。

一转眼,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此时节,花好月圆,家国同欢。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千百年来,中秋总能带给华夏儿女别样的情怀。

有道是“月到中秋分外明”。人们喜爱中秋,盼望中秋,又怀念中秋。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聚,花好月圆。它发端于初唐,繁盛于宋代,绵延至今,早已成为人们怀念故乡、寄托情思的最佳载体。

天上一轮月,千里寄相思。明月高悬于夜空,也高悬在国人的精神世界。大家幸福,小家才能团圆,共赏一轮明月,共品一种情怀,国泰民安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祈愿。

又是一年菊花黄,又是一年桂子香,又是一年中秋至。关于这个节日,您都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在您的家乡,中秋都有哪些风俗绵延至今?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聊一聊。

中秋节的甜蜜记忆

中秋节来临前半个月,大街小巷中就已经飘满了烘焙月饼的香甜味道。

这种味道张琦从小闻到大,小时候每当看到络绎不绝的人端着面盆,提着胡麻油,捧着馅料到家门口排队时,她就知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

张琦一家子都是做月饼的高手,几十年前,祖母和母亲凭借着“打饼子”的好手艺远近闻名。在那个没有烤箱的年代,市面上售卖的月饼种类少得可怜,大多数人家想要在中秋佳节吃到这一口美味,都要借助土法工艺。自己会烙的就自己烙,家里人口多,或者想要的样式繁杂,就要求助于“饼子匠人”。

张琦的祖父母就是最早的“饼子匠”。她记得,家里的院子中央有一口祖父亲手盘的烤窑,每年打月饼的时候,自家就成为方圆十里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烤窑的火候只能由祖父亲手掌控,别的人不是添火添多了,就是添少了,只有最恰当的火候,才能成就一炉美味的月饼。

顾客送来的面、糖和胡麻油,被祖母和母亲分多次揉进面中。老式月饼根据糖和油的比例,可以分成“二油二糖”“三油三糖”……一直到“九油九糖”,也可以分加馅料的和不加馅料的。

开炉这天,一家人早早起床忙碌起来,祖父要帮着祖母洗涮烤架、烤盘,母亲则带着姐姐和面包馅、压月饼。压月饼的模具是木头的,刻着吉祥如意、花好月圆、幸福美满等吉祥话儿,压好的月饼那么精美,小小的张琦蹲在旁边看着,看着看着口水就流了下来。

无独有偶,市民刘霞也在回忆小时候母亲烙月饼的场景。准备月饼的馅料要用母亲大半个月的时间,因为芝麻、花生要炒熟碾碎,白糖或红糖要用小火烘焙,葡萄干、青红丝要切得细细碎碎,还要专门烤一些干馒头磨成粉加在馅料里增加香酥的口感。等这一切都准备好了,母亲会挑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烙月饼,油汪汪的面团儿裹着甜蜜蜜的馅料被塞进铁制的模具里,小月饼一个又一个被倒扣在案板上,仿佛一排排整齐的小月亮。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烙月饼的场景已不多见,市面上天南地北各有千秋的商品月饼足以让人们大饱口福。

张琦和刘霞也尝过很多种月饼,苏式的、广式的、京式的、蒙式的、甜口的、咸口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好像都没有小时候家里手工烤出来的老式月饼香甜。

“哪种口味的月饼更好吃?”其实,早在2016年,某媒体就曾用这个话题在中秋节前夕做过网络调查。在经历了“南咸北甜”“谁是正统”等一系列“口水大战”后,网友们奇特地达成了共鸣,大家都认为“记忆里的月饼最好吃”。

是啊,记忆中的月饼,有家的味道。无论身在何地,中秋的明月与月饼的香气,总能勾起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又是一年中秋到。街面上,蛋糕房、饼子店都纷纷将月饼摆满了柜台。时至今日,注重养生保健的人们已经非常控制食用各种类型的“糖油混合物”,但大多数人对月饼却还是情有独钟。市民曹娜就说,自己在月饼面前,是不会考虑“胖不胖”这个问题的,中秋节走亲访友,也喜欢提一盒口味丰富的月饼。因为在她看来,月饼不仅是一种节日小吃,更是一种寄托,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幸福、甜蜜等诸多美好的祝福。

中秋节的美好期盼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中秋的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在“中式哲学”中,圆是一种美满,更是一种幸福。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中秋节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才越来越重要,甚至能与春节比肩。

祖籍湖北襄阳的杨俊就打算趁着中秋国庆长假回乡去探望家人。2018年,杨俊随着湖北一家公司到乌海来做工程,在这里结识了一位乌海姑娘。工程结束后,杨俊舍不得让身为独生女的女友与家人分开,遂留在了乌海,当了一位“乌海女婿”。

“原本以为现在交通便捷,想回乡随时能回去看望,却不料遇到了疫情,前几年,每年回乡都要好一番周折,父母和兄弟觉得我们辛苦,每逢节前都会打电话过来嘱咐不要舟车劳顿。”杨俊说。

但今年不一样,中秋节还没到,大哥大嫂就轮番来电,嘱咐杨俊一定要带着岳父母一家一起回去过个中秋节。“大嫂说家里养的螃蟹、皮皮虾、莲藕都能吃了,说什么也要让乌海的亲人尝一尝湖北风味儿。”

家住海勃湾区银港佳苑的李婷也在准备乌海特产,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弟弟一家定居天津多年,难得有假期,一家人决定到乌海来团聚,顺便为李婷和儿子小月亮“庆生”。

李婷说,她与“八月十五”极其有缘分,生命中一共有三个“八月十五”,自己八月十五出生,八月十五结婚,儿子小月亮又生于八月十五。别人家供月吃大月饼,她们家供月用蛋糕。月光下圆圆的一个蛋糕,承载了李婷满满的幸福。

28岁的曹宇也在期盼这个中秋节。因为中秋过后,她要和“恋爱长跑”了7年的男友订婚了。

曹宇说,男友目前还是一位现役军人,订婚之后也还要经历长时间的“隔空恋爱”,但曹宇不在乎。在她看来,男友的工作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之一,“没有军人,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呢。”她说。

诚然如此,无论是花好月圆,还是阖家团圆,中秋就应该是一个圆圆满满、甜甜蜜蜜的节日。

中秋节的若干习俗

与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有自己的节日习俗,中秋祭月就是其一。

受访者江华说,就算搬进了楼房,母亲还是年年供月。新鲜的水果、月饼、各色干果要满满摆上一桌,最让他惊叹的是正中间那个莲花造型的西瓜,母亲用小刀一刀一刀雕出花形来,看起来非常有趣。

江华祖籍江苏镇江,在他的老家,中秋拜月时最不可少的一样食品是桂花糕。中秋恰是三秋之半,也是桂子飘香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做桂花糕这种节日小食。“提前泡好糯米粉,加上糖和桂花蜜制作而成的糕饼,热的时候吃软糯香甜,等凉了,就变得硬硬的,需要用牙一点一点嗑。小孩子出门玩耍,兜里总要揣一块。”他说。

除了祭月,还要赏月。市民张海就在为中秋夜全家赏月做准备。住了楼房没有宽敞的大院子,张海索性带起了全套户外装备,准备带着一家老小到户外去露营。

今年的中秋节恰逢假期,不用担心孩子次日早起上学的问题,张海觉得一定能成行,所以准备得非常全面。“吃的喝的要带够,防蚊贴、防潮垫要装好,钓竿也不能少,中秋夜月之下垂钓肯定也别有一番趣味。”他说。

天上一轮月,万户洒清辉。中秋还是一个休憩身心的好时候。忙碌了一年,终于有心情坐下来与明月对饮,许多的受访者都觉得这简直可以称之为“人生的馈赠”。

市民方涵许给自己和孩子布置的任务是休闲一个晚上,“你不写作业我也不玩手机,咱父子俩沏一壶清茶,端一盘月饼,到阳台上去赏月色、吃月饼、读诗词。”他说。

赏赏月,读读诗,在方涵许看来,就是过中秋的最好形式,应该和“看晚会”一起,成为当下人们过节的“新民俗”。“毕竟中秋自古以来就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日,多少精彩的诗词流传至今,趁着天上月明,地上人闲的时候重温一下,不也是一种过节的方式嘛。”他说。

吃月饼,供月亮,赏月景……看起来生活化的种种形式,如今是我们对中秋最深刻的记忆,也必将永久传承下去。因为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先祖正是如此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独特文化、积淀成深厚文明,才成为亿万中华儿女足以寄托的精神家园。

总而言之,中秋就是这样一个寓意着美好和幸福的节日。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良辰美景,神州共享。便如古人诗词所云:“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与中秋有关的经典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中秋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节选)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宋·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节选)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唐·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清·纳兰性德

《琵琶仙·中秋》(节选)

灏气才中兔魄圆,

众躔韬彩独娟娟。

魏宫乌绕空枝上,

汉苑桐凋露井前。

金液万重涵渤海,

玉沙千里对江边。

遥知此夕多情思,

三级萧台枕碧涟。

——宋·黄庭坚《中秋》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宋·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