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8日
书名:《静居长安》 作者:马婷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说来惭愧,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西安,我却对身边的诸事缺乏觉悟,“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而才入住不多几年的90后作家马婷女士,她那敏锐的视觉,灵巧的思维,便使笔下的文字,跳动着青春的活力,犹如清泉一般,涓涓地从心湖流淌。她对在古城的每一个遇见,每一个感触,都有心灵的感应,都有禅悟的聪颖,都能顺其源而溯其脉,挖掘其历史源头。她看得深,看得远,看得仔细,也看得真切,都能在感官的灵动里,提笔成文,剖析源头。她到长安居住没多久,就以长安为题材,出了本《静居长安》的散文集。
马婷这部散文集,分为《长安偶见》《长安巧匠》《长安风物》和《长安佳话》四个部分。她的这四个部分,已把长安的有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囊括了不少。无论是眼睛所见,足迹所至,轶事所闻,路途所听,都是她的兴趣所至,是她心仪的追求。
马婷作文,善于写身边事,述眼前人。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平凡中挖掘,在小巷里追寻。不看高楼大厦,不挤名胜古迹,不跟风,不逐浪。聚焦于背街小巷,迂回于市井烟火。以至于偶然路过时,看一眼一座湘子庙的门匾,便过目不忘,纠结成了一桩心愿,引发了追梦的情结,坚持要溯源窦府巷的来龙去脉。还有诸如《街巷里的旧书摊》《冰窖巷纳凉记》《关中书院桂花香》《彼岸花开大兴善寺》等,都一一采撷拾来,聚焦在她的笔下,成为点亮历史的看点。
如在《窦府巷寻雀屏佳话》中,为实现心愿,趁爱人在家之机,便抛下家务,不顾正值雨天,自驾去窦府巷猎奇。只因她在扶风的马家和同在扶风的先生的窦家,是扶风四大家族的其中之二,如今她可以说是两家联姻,故而感情上就亲近了许多,于是就一定要抽个时间,了却这一桩心愿。她的这个寻觅,竟然追溯到当年大将军窦毅的官邸,还扯出了一段“雀屏中选”的典故。那可不是一般的“中选”,是唐高祖李渊,开国皇帝未就前的一段姻缘。而这个李渊之妻,便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之母。这个隐藏在西安长乐坊之南、临景龙池之东的窦府巷,如今已经变成普通市民的住宅小区,往日的辉煌消失得无影无踪。马婷却能穿透尘封,揭开其真面目。
在寻觅岁月留痕之时,对于市井里的能工巧匠,也是她关注的话题。也正是这些工匠,为历史增光添彩,使城市更加璀璨夺目。因而,弘扬工匠精神,乃是社会永远的主旋律。如她在《瓦当》里写道:“他坐在那里,银白色的山羊胡垂在桌上,这胡子吸干了原本要供给颅顶的营养,于是颅顶寸草不生,甚至磨得发出点点亮光。而他一袭黑色布衣,手持瓦当,似旧时私塾手拿戒尺摇头晃脑的教书先生,似清末皇宫里走出来的老学究。”
这一段精彩描写,犹如镜头,拍摄了生动的画面。从而看到了一位在岁月的磨砺中,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工匠形象,也是对无数工匠的真情素描。
长安的很多文物,都在我的生活里逐渐消失,却基本上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如我现在的小区,天坛路就从中间穿过,新建的天坛遗址公园,也在东边不远处,以至于成为很多人散步的选择之地。而马婷在《长安风物》中的《天坛问古》,她还是“专门来的”,更是“离那座圆丘越近,我的心情愈是无法平静。”年轻人的思想,也就是活跃。而作者专门浏览新建的遗址公园,在圆梦后竟洋洋洒洒地写了八个页码的文字。文章最后写道:“在蜂拥而至游览北京天坛时,能够想到,在西安,尚有一比北京早近千年的帝王祭天之处。”
在《长安佳话》里,她又记录了诸多的历史人物,如《桃花缘》《风流才子杜牧》《女校书薛涛》《太史公司马迁》《大唐书魂颜真卿》等。这些,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以他们的各种不凡业绩,留存于后世,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无穷魅力。
应该说,马婷女士已实现了从“居弗易”到“居亦易”的转换,但这不是她的最终目标。大都市为她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她又无时不以慧眼察秋毫,以脚步去丈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珍藏在大街小巷,甚至市井烟火之中。所以,这本《静居长安》,是寻根溯源、追梦人生的一个方面,或许只是开始。路途上必会收获更多的旖旎风光,将奉献于这座古城。
(转载自《西安日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