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2023年10月17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人人文明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看似十分微小,却实实在在反映了城市的文明指数。这些小事或许是就餐时浪费的一点粮食,或许是公共场所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又或是日常生活中自认为“无伤大雅”的一些习惯,更或者只是在网上“冲浪”时随口发表的一些看法……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须知,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文明标准“高一点”,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丽和谐。
话题一:
餐饮浪费,您真的重视了吗
餐饮浪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发现,各种浪费现象又在悄然抬头。
也许有人觉得,餐饮浪费不过是“个人行为”,无论是在外就餐时产生的浪费,还是在家做饭时过度的厨余,浪费的都是“自己的钱”,无可厚非。殊不知,餐饮浪费,浪费的不仅是粮食,还会因此给环境、生态带来巨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树立节约意识,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10月14日是周末,记者走访我市几家餐饮场所后发现,尽管几乎所有餐厅都将“光盘行动”等相关宣传标语、台签张贴或者摆放在醒目位置,但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不少餐桌上,都有因为点餐过量而被剩下的食物。
在某主打西北菜的中档餐厅,记者注意到,一桌顾客刚刚离开,但桌面上还剩了许多菜品,包括没有动过的米饭和摆盘整齐的葱花饼等主食。见到客人已经离桌结账,服务员立刻动手清理。记者提醒食客可能会回来打包,服务员毫不在意道:“不会的,就剩主食了,肯定不要了。”
在另一家刚刚办完宴席的餐厅,记者也注意到,婚礼现场大部分客人已经离去,服务员正在忙碌着收拾餐桌,只有一名中年女子站在桌前打包一些鸡肉和主食,在她与服务员的对话中记者得知,这位女子也不是举办宴席的“主家”,只是来打包一些剩菜剩饭回去喂流浪动物。
餐饮浪费有所抬头,除了食客长久以来养成的不适量点餐、不爱打包等一时无法改正的习惯外,还有哪些原因呢?对此记者也进行了一番了解。
某火锅店服务员小林悄悄告诉记者,早在去年,店里就取消了菜单上的“半份菜”,除了点餐单上印刷的固定搭配拼盘外,不再允许客人自由拼盘。
“有时候客人问,我们也只能回答是因为换了菜单或者是单价降低,其实并没有换菜单,大多数的菜价也都是原价。”小林说。
经营着一家快餐店的刘女士也坦承,从去年年底已经不再推出外卖“小份菜”,“顾客点小份菜多数是为了拼单凑满减,但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小份菜对于商家来说不划算。”她说。
除了涉及成本,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很容易导致浪费。记者在某湘菜馆便碰到这样一幕,一位顾客想要打包,但商家表示餐盒费用为每个3元,顾客考虑了一下后,只打包了能用免费塑料袋带走的主食。
“基本没有多少商家提供免费打包服务。”市民曹雪对记者说,“有的商家甚至把餐盒分为不同规格,大号的餐盒卖5块。更有甚者,连打包袋都要收费,美其名曰提供的是食品专用打包袋。”曹雪说:“投诉吧,人家也没强迫你买,也不算霸王条款,不投诉又觉得心里不得劲,索性不打包了呗。”
餐饮浪费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但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应该让陋习“卷土重来”。
话题二:
公共场合,这些现象该发生吗
公共场合应该注意个人言行,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事实上,却经常有人“不拘小节”,因为一己之私或者一己之便,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今年54岁的周萍是某超市的果蔬理货员,周萍告诉记者,最让她苦恼的就是果蔬的损耗问题,月月为此被扣工资。
周萍在一家规模较大的超市工作,水果蔬菜品种丰富,但总有顾客对蔬果百般“修剪”:“包菜、紫甘蓝、油菜等被剥的只剩下菜心,洋葱都能剥下去几层,大块生姜、红薯被分解,扎捆销售的芹菜、蒜薹等被拆包,或者是掐头,还要再次称重。”周萍说。
水果区更是容易出现问题,葡萄串被揪的七零八落,一把香蕉掰开时会扔下被掰坏的那一半,猕猴桃会被捏坏,冬枣、西梅等经常被“试吃”。
由于理货员少、顾客多,周萍和同事很难“抓现行”:“只好自认损耗,每个月都会因为顾客选购时的不文明行为被扣几十块钱。”她说。
超市购物问题多,其实一直都在被讨论。不想要的商品不走正常退货流程随便乱塞、购物车变成“儿童车”或者“游戏车”、包装完好的商品被粗暴拆封导致包装损坏、结账或者称重时插队等现象屡见不鲜。
“其实,时代发展至今天,这些现象早就不该再发生了。”某超市店长孙英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这些不文明行为不该再有滋生的土壤。”
公共场合还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记者就这个话题随机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不少受访者都颇有话说。
受访者小于最反感电影院里各种打扰他人观影的行为。“看一场电影,一直在听微信消息提示音,叮叮地响,要不然就是大声接打电话。带着孩子来观影的家长也不约束孩子,任凭孩子在座位上晃动、攀爬。还有的观影者特别热衷分享剧情,不停大声讲解和剧透,让人烦不胜烦。”
受访者褚嘉则是对公共场所的吸烟人士表示难以理解。“公共场所禁烟都说了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人会在饭店里、商场中吞云吐雾。自己过足了烟瘾,他人却饱受其扰。”她说。
除此之外,公共场合乱丢垃圾的问题也让受访者苦不堪言。受访者刘娜就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今年夏天,她三次带孩子到公园玩耍,三次都被各种各样的奇葩事件“雷”得不轻。“第一次去,孩子在沙滩里刨出了用过的纸尿裤;第二次去,一位家长纵容孩子当众在水潭里撒尿;第三次去则是碰见一位家长旁若无人地一边陪孩子玩儿一边在快手直播跟人对骂,措辞之‘精彩’让我无法复述,一群孩子蹲在旁边好奇地看他表演。”刘娜苦笑说。
诚然如此,无论是密闭的公共场所,还是开放的公共环境,不文明行为的出现都会瞬间破坏整个环境的和谐,直接影响他人的感受。
话题三:
日常生活,应该遵循社会公德
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我们提高个人文明素养,遵循社会公德。
家住海勃湾区安泰佳苑小区的高敏就对被散养在楼道里的小狗感到不胜烦恼。“我家住四楼,二楼有一位住户将狗窝搬出了门外,将两只小狗养在楼道里。每天上下楼,小狗都会从窝里冲出来追着我7岁的女儿狂吠,女儿非常害怕,实在是让我们不堪其扰。”高敏说。
高敏和先生上门去与对方协商,对方态度倒是很好,“只说最近因事不在家,小狗养在家里不方便朋友帮忙喂饭和遛狗,只能散养在楼道里。但其实据我观察,他们应该就是不想养了,还不好直接弃养,索性用这种方式。”高敏说。
在海勃湾区新天地小区某公寓居住的外地小伙儿刘轩感到郁闷,他发现自家门口的杂物越来越多。“我家的位置在走廊尽头,我不常在家,之前家门口就被电动自行车堵过,后来变本加厉,装修剩下的木材、婴儿车、不用的脸盆架都堆在我家的门口。”他说。
某物业公司负责保洁的安大姐也很犯愁楼道里的一些杂物:“烟灰缸、垃圾桶、小板凳,打扫卫生时一样一样挪开,很麻烦。”
除此之外,还有老生常谈的随地吐痰问题。时令进入秋季,喜欢到公园晨练的王菲就发现,步行道上的痰迹又明显多了。晨起散步,总能看到有晨练者一边大声清嗓子,一边将痰迹留在步行道上。
“这可能跟咱们这里的气候有关系,秋冬季容易上火,但这也不是随地吐痰的理由。”王菲无奈地说,“就不能随身携带几张纸巾,将痰吐在纸巾上包裹后投入垃圾桶。这样既能显出自己的文明素质,也不影响他人的生活。”
当然,最让受访者感到无奈的,还有占用消防通道的问题。记者走访多个住宅小区后发现,带有电梯的住宅,步梯被占用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有的住户家门口的步梯范围,堪称一个小小“杂物间”,挤得仅容一人通过。
车辆乱停乱放导致占道或者占用消防通道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个小区都存在夜间车辆停放不规范的现象。别说消防车,小轿车都进出不方便。
“我觉得几乎所有小区都有停车难的问题吧。”受访者郑安安对记者说,“有的小区规划时车位较少,有的地下停车位利用率低,或者干脆不开放,有的则是小区停车能力跟不上车辆保有量的增长。总而言之,解决停车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话题四:
上网冲浪,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不文明行为还容易发生在何处?不少受访者也表示,网络不能成为法外之地。
“95后”女孩朱葶喜欢拍小视频记录生活,经常拍一些日常穿搭或者是和朋友聚会的小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分享,却不料经常引来莫名其妙的讽刺和谩骂。“有的时候特别莫名其妙,我随便拍一个穿搭视频,都会有人在留言区或者私信骂我,之前我还会主动去私信问问为什么,后来懒得理会了,网络不实名就如垃圾场,躲在屏幕后面的键盘侠真是吓人。”朱葶说。
有同样苦恼的,还有受访者小孙。小孙是一名小学班主任。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小孙特别喜欢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不但晨跑日日都参与,孩子们上体育课或者是课间做活动,他只要有空也会去和他们一起,并且拍一些孩子做游戏或者是搞怪的小视频分享到班级群中。
“家长们都很喜欢,他们经常跟我说,没想到孩子们还有这样活泼的一面。我也很喜欢帮他们记录童年,觉得以后孩子们长大了,翻看一下也挺有意思的。但就是这些小视频被分享到短视频平台上时就变味儿了,经常有人在评论区质疑我,当老师不务正业什么的。”小孙郁闷地说。
隔着屏幕说话就不用负责任了吗?不少受访者对此也颇有感触。受访者赵彬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呼和浩特的一则社会新闻,说的是一位女士在某连锁店点了两张馅饼,其中一张有怪味儿,疑似没熟,找店家的时候,对方却不承认,各种推脱,甚至表示,这位女士不能证明这张馅饼是自己店里的。当时评论区里各种说法都有,其中就有一人一直在质疑女士的动机,说这位女士是收了黑钱来黑商家的。”
赵彬当时觉得,自己“一股火气就冒上了头”,不管不顾就在评论区跟对方“理论”起来,不少人给他帮腔,指责对方是“黑心商家的小号”。直到有人提醒他们谨慎发言,小心恶语伤人,才冷静下来。“事后我回想了一下,虽然我们都是就事论事,但未知事件全貌,都不应该随便评论,确实容易伤害别人。”他说。
经常喜欢在微博“冲浪”的大学生王宇也告诉记者,“隔着屏幕,真的很容易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明明我最讨厌网暴,但有时候被情绪裹挟,无意之中就充当了网暴打手。网络发言很方便,但如何让自己冷静发言更重要。”
网络给了人们发表观点的渠道,但也极其容易成为人们发泄情绪的垃圾桶。在虚拟空间中,道德的约束显得薄弱了许多,就容易让一些人把不满、愤怒、甚至是恶意,以文字为媒介,扩散到网络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此而导致的网络暴力屡见不鲜。然而,网络也并非全是负面的事物。在网络的海洋中,也有很多人通过这个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正能量。他们倡导公正、平等的精神,倡导人们以和平、理解和尊重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他们努力通过网络传播正能量,从而改变了网络环境的氛围。
因此,对于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文明上网,文明发言,才能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真正成为联通你我生活的便捷工具。
文明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深远的问题。文明是一种社会秩序和文化的体现,是人类在不断适应和改变自然与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看似虽小,却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不足。摒弃不文明行为,倡导凡事从我做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