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研
2023年10月27日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生活压力增加,这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其中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尤为受到社会重视。近日,记者对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探访。
青少年儿童:关注家庭影响
近日,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市精神卫生中心就医。女孩刚上高中,长相清秀,但她衣着中性,还梳着一个寸头。此次前来就医是母亲的要求,她认为女儿存在精神障碍,孩子在学校经常与人发生摩擦,还出现过自残行为。但孩子对于就医比较抵触,她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整个过程中母女二人一直在争吵,互相指责对方。
“这个母亲特别强势,她希望孩子什么都听她的,言语中总带着指责,张口闭口都是‘我这是为了你好’这类说辞。而女儿正值青春叛逆期,母亲让她往东,她一定会反着来,比如她妈希望她能像个女孩,梳长发穿裙子,她偏不。母女在长期的对抗中,孩子确实患有轻微的抑郁症。”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仲兴说,“其实,导致孩子出现这一问题的是她的母亲,在我看来母亲的问题更严重。”
在多次交谈后,这个家庭的状况逐渐明了。孩子的母亲强势,家中的事务均由她做主,孩子的父亲对家中事务能躲就躲,夫妻感情冷淡,母亲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孩子,望女成凤。“现在大多是核心家庭,即夫妻加孩子的家庭模式。这种模式下,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和谐,对子女过度关注就会减少。此外,父母角色都要发挥作用,家庭的三角关系才能稳固,即其中两方发生矛盾,第三方及时介入调和。”王仲兴说。而这个家庭中的问题看似是母女之间的矛盾,其实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父亲有关。丈夫角色不称职,导致母亲过度关注女儿,因此引发家庭矛盾,而本该调解矛盾的父亲没有角色功能,进而导致矛盾加剧。
社会不断在变化,过去的家庭关系以主干家庭为主,几世同堂,父母长辈兄弟都住在一起,这种家庭关系下,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例,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占多数,而家庭教育只占少数。现在,家庭关系发生变化,核心家庭为主,父母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刻,家庭教育的影响超过70%,学校教育的影响大约占20%,社会影响占10%。然而,家庭关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多人还是认为“相夫教子”是女性家庭成员的工作,男性家庭成员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角色的重要性。据研究表明,孩子0至6岁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其中0至3岁,母亲角色尤为重要,3至6岁,父母角色同等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角色缺失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然而,很多家庭中,父母角色功能缺失,存在人在心不在的情况,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在这个家庭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无效的沟通交流。批评、指责、谩骂、体罚……这样的沟通方式导致孩子拒绝交流。“在社会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注意沟通方式,总是以高高在上的长辈姿态与子女交流,子女一旦有违背他们意愿就会用批评、指责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是以‘爱’之名行‘不爱’之事,是错误的沟通方式。”王仲兴说。家庭是讲爱的地方,交流是为了建立共同的情感体验,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但是,沟通交流也是要有底线的,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了,家长要严肃对待讲清对错。
在了解情况后,王仲兴纠正了家长的问题,现在这一对母女关系缓和,孩子的抑郁情绪也消失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影响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案例,我们在接诊过程中这种情况很常见。现在家庭很多都是一个孩子,唯分数论、唯学历论非常常见,还有很多父母觉得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物质保障就是对孩子好,忽视亲子关系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王仲兴说。此外,适应性障碍、高功能的孤独谱系障碍、成瘾症、同胞竞争性障碍等也是青少年儿童容易产生的精神障碍问题,需要家长及时关注。
“我们在学校做评估,大约有8%至10%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而这些孩子中大多数只需要及时沟通调解就能达到正常指标,剩下的只有极个别孩子需要治疗。对于孩子们来说,早筛查、早治疗,几乎都能够恢复健康。”王仲兴说。
老年人:沟通理解关爱
除了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大变、情绪失控、长期失眠焦虑等问题经常会给家人造成困扰,而这些现象可能表明老年人患有精神障碍。与青少年儿童不同,老年人的精神问题属于器质性病变,可控不可逆,而他们的问题往往会对家庭造成影响。
市精神卫生中心近期接诊过一位80多岁的女患者。她患抑郁症多年,子女为她请护工照顾生活,而她经常与护工发生冲突,护工每次都干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离开。此外,老人患有睡眠障碍,存在“幻视”“幻听”“被窃妄想”等症状,不时还会情绪失控。子女无法控制母亲的行为,在长期的拉扯中也很无奈和痛苦。
这名患者的问题是很多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他们的身体功能退化导致的不可逆的精神问题,他们的行为不受自己控制,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在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影响也会内疚、自责。
老年人存在的精神问题,通过药物、物理治疗以及调节生活作息等方式是可以控制的。而老年人更多的是需要陪伴、沟通、理解和接纳。“多陪伴、多聆听,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是应对老年人精神问题的最好方法。”王仲兴说。
医生:接受治疗别逃避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并不一定是心理疾病,这来源于现代人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近两年,自治区也做了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为18.27%。”王仲兴说。他表示,精神类疾病并不只是人们熟知的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还包括儿童常见的多动症、品行障碍以及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病伴发的抑郁症等,甚至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癔症、打鼾、抑郁、焦虑等都属于精神问题。而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高层次青年患精神类疾病呈增长态势。
精神类疾病发病率高,然而很多患者存在“病耻感”,因为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就是“疯子”“精神病人”。因此,精神障碍患者不愿来医院接受治疗。“据了解,抑郁症患者主动到医院接受治疗的不到10%。”王仲兴介绍说,“患有精神类疾病确实有危害性,但这种疾病其实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前期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医疗设备调节治疗来达到缓解的效果。患者及时入院接受治疗,出院后按时吃药,他们是有可能恢复正常生活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人人都需要心理医生。咨询心理医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提高素质及修养的进步表现。“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我明显地看到大众对精神障碍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我们医院的接诊量越来越高,我认为这是好事。”王仲兴说。他表示,无论是患有精神障碍或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都应该主动就医,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重视心理健康,尽早消除负面情绪,享受健康生活。 (张楚研)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