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女工的青春志

——读刘庆邦小说《女工绘》有感

2023年10月31日

周伟燕

刘庆邦的小说《女工绘》我读了两遍,虽是一部长篇,但全书二十一个章节却像二十一个精悍的短篇巧妙连缀而成,每一篇都十分精彩而耐人寻味,而且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干净利落,几乎没有半个无用的字。同时,每句话中都会有不经意的比喻,是那种生活中脱口而出的来自生活的比喻,读后真是让人回味悠长。

《女工绘》是刘庆邦老师继“煤矿三部曲”(《断层》《红煤》《黑白男女》)之后推出的第四部煤矿题材的小说,而且这部小说首次以煤矿青年女工的生活与爱情为主题,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结构、人的情绪和伦理关系等进行了鲜活精彩的呈现,真实地还原了那个久违的历史年代和那个历史年代矿山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再现了一群风华正茂的煤矿女工命运多舛的青春,用饱含真情之笔把她们永远定格在那个令人难以忘却的历史年代。

小说以青年女工华春堂进入东风矿之后的一系列事情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她想方设法换工作、找对象等日常琐事,牵连出青年女工们的不同命运。小说以华春堂父亲的死开始,又以华春堂自己的死结束,中间使华春堂的命运发生重大改变的是她第一个男友李玉清的死。每一个死亡都是那么偶然而又猝不及防。华春堂父亲死于锅炉爆炸,她男友死于矿下偶发性事故,她自己则死于车祸。在无情的生死面前,华春堂用的所有心计都化为乌有。尤其是她正准备订婚时李玉清却因事故死亡,她又一次找到男友准备结婚时自己在车祸中去世。正是这生死之间,刘庆邦用惋惜怜悯的笔调为我们展示出华春堂身上独特的充满世俗味儿的人性之美。

这部二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华春堂是笔下贯穿始终的一个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艺术典型。她青春向上、追求美好,却又充满世俗和心机,凡事都不甘人后。这从她给姐姐换工作,给自己挑选工作岗位,给弟弟安排工作等情节中就能看出,她非常懂得打心理牌,利用父亲工亡来博得所求之人的同情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能进入宣传队,利用张丽之向魏正方引荐她,后又亲自去找魏正方不动声色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可谓用尽心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最终还是抓住让宣传队队长魏正方认识自己的机会进入了宣传队。又在目睹魏正方的能力和才华的过程中情窦初开,在感到魏正方的拒绝后,她又坚守自己的自尊。但这样一位懂得自尊、懂得追求美好生活的女子,却被命运捉弄得一波三折。在好不容易与有知识分子家庭背景的李玉清确定恋爱关系后,李玉清却死于井下意外事故。在相中魏正方并托人去说媒想确定恋爱关系,却因魏正方嫌她个子太矮而遭到婉拒,便赌气之下相中了全矿第一身高的卞永超,并到了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程度,不承想却因一场意外车祸而香消玉殒,令人扼腕怜惜。

小说中还塑造了低调而又高冷的走资派之女周子敏,因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被打入另册的王秋云、杨海平,以及华春堂的同学陈秀明、张丽之和农村招工来的唐慧芳等个性各有不同的女工形象,写她们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和微弱的挣扎与反抗,表现了恶劣的环境和无常的命运都无法抹杀美好的青春和美好的人性。看到这些人物形象,让我不由地想起我曾经工作过的五虎山煤矿洗煤厂的那些女工友们,她们也与小说中这些女工一样,虽各自有不同的身世背景和对生活的憧憬,但走入煤矿,都不失为那个年代以黑色为基调的矿山带来一抹生机盎然的新绿,给原本是男人世界的煤矿增添了使雄性荷尔蒙躁动的青春气息。这些女工友们后来都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虽已多年不再联系,但她们却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在描写日常生活中所散发出的一种诗意美。如小说开头对金黄麦浪的描写,为青春纪事的展开铺设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辽阔空间,语言雅俗相间又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如“五月的麦香是一种燥香,香气里有一种热腾腾的气息。五月的麦香是带有锋芒的,一如万千麦穗上炸开的麦芒,会给人们的肺腑构成一种刺激。”既契合小说的青春主题,又与女工们的悲惨命运形成一种巨大反差,起到了诗歌中常见的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效果。又如“地下的煤都是黑的,黑得一成不变。而庄稼刚出苗都是绿的,一成熟就变成了黄色,黄得遍地流金,浩浩荡荡。”一个是地下黑的乌金,一个是地上黄的流金,这一下一上、一黑一黄的鲜明对比,既充满诗意,又交代了煤矿与农村的息息相关。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如青年女工们面对生活和命运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矿山、对农村景物及时节的诗性语言的描述,对女工们各异的性格与形象的刻画,等等。在作者笔下,每个女工都像一枝正在开放的花朵,走到哪里,花朵就开到哪里,鲜艳到哪里,芬芳到哪里,充满着诗意。正如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所说:“她们各美其美,每个人都像一棵春花初绽的花树,回眸岁月里那一树花开,用笔定格女工们青春的姿态。”小说承载着作者真挚的情感,也承载着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沉思,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