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从读一本好书开始

韩建慧

2024年01月03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一转眼,2023年已画上圆满句号,2024年已阔步走来。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样的读书计划呢?记者采访了多位读书达人,听他们说一说新的一年,会将哪些书籍摆上案头,给爱读书的您作个参考。

荐读一:《认知觉醒》

读书达人刘鑫说,今年她要读的第一本书,是自媒体从业者周岭的《认知觉醒》。

在过去的一年中,刘鑫觉得,自己是焦虑和迷茫的。生活中杂事繁多,职场上也波折不断,让她这样总结自己的2023年:“忙忙碌碌、急急忙忙、一事无成。”

忙忙碌碌是真的,急急忙忙也是内心真实的投射,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后觉得有挫败感也是正常现象,对于这些,刘鑫都不会去钻牛角尖。她觉得,新的一年,想要改变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一种成长的方法,这本《认识觉醒》也许能给她一些帮助。

《认识觉醒》其实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作者在书中设计了7大底层概念和20个成长关键词,试图用一环扣一环的例子帮助读者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让读者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

刘鑫觉得,这可能会给她迷茫的状态一些指引。“王小波曾经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急于求成,又避难趋易,缺乏长时间的耐心和热情,做事全凭三分钟热度。我相信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她说。

荐读二:《山茶文具店》

新年已至,新春不远,时间一旦进入腊月,人们的心情就会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明明日历已经换了一本新的,但总觉得除夕未到,就“还没过年”,只想窝在暖暖和和的被窝里,就着一盏温馨的灯,读一本温暖的书。

读书达人何雪晴说,《山茶文具店》就是她给自己找的一本最“适合冬日”读的书。这本小说曾被日本700多家书店店员投票选为“最想卖的书”,因为这是一本充满温暖和疗愈作用的书籍。作者靠着16封手写书信,掀起“书信时代”怀旧风潮。而这一封封有温度的信,一个个有故事的人生,也成了人们疗愈心情的好读物。

何雪晴是一名初中教师,很快她将迎来寒假。她说,她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春节前送给自己的礼物。

“我们都很需要慢下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读读信就是一种办法。以前的日子慢,人们晃晃悠悠用纸和笔的温度悉心经营着亲情、友情、爱情,现在节奏快了,却不容易找到那种温暖的自我疗愈的感觉。此刻读这样的一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心灵慰藉。”何雪晴说。

荐读三:《我在北京送快递》

读书达人张哲说,《我在北京送快递》是豆瓣网站2023年高分推荐的一本书。这本书究竟写了点啥,想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很吸引他的关注,所以他果断下单,买回来“瞧一瞧”。

读了一部分之后,他觉得,果然被高分推荐是有原因的,因为它的确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重新审视生活对于自己的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张哲在职场上经历了一些挫折,有时候也会爆发出这样的想法:“大不了我就去送快递或者送外卖,还能养不活自己吗?”他相信,有这种想法的打工人肯定不少,许多人觉得,送快递或者送外卖,就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反抗”,和争取“自由”的方式。

但事实上,这份工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辛苦得多。作为曾经的“快递小哥”,这本书的作者胡安焉真实地记录了他在北京送快递的经历。跟我们所能做的心理建设一样,他以为,对于这份工作可能承受的东西,他已经想象得足够充分,也说服自己,决心为它吃点苦头。然而,当一切真实摆在面前,他却发现,要么满脑子都是痛苦与憋闷,企图逃走;要么,连去想生命困难的时间都没有,更遑论保住生活中的最后一点体面。

作者真正的转变,是他和同行们被遣散时。当不必争分夺秒,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即便是送快递的日子,他却迎来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收获。

“我们通过看别人的经历,审视自己的人生。”张哲说,“这本书并不难读,耐下心来,一天时间也就看完了,但留下的思考却是很多的。单纯从艺术水平上说,这并不是一本精致的、有哲理的书,但正是作者白描式的、摄像机般记录下来的那些打工中的平凡时刻,更容易让人思考。作者对自我意识形成过程的锋利解剖,在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中,逐渐撞出粗糙的边界与轮廓,并用肉身去反复验证、推翻、重建,打磨自小被规训的精神世界的秩序,最终收回精神疆域的自决权。”

荐读四:《繁花》

读书达人洛奇推荐的书,正是当下热播同名电视剧《繁花》的原著。想去看原著,她说当然是受了热播电视剧的影响。

这几天,《繁花》一经上映,就“圈粉”无数。导演王家卫鲜明的镜头审美让无数观众感叹,在小屏幕享受到了在大荧屏才能感受到的镜头美学,更何况剧情跌宕起伏,演员演技精湛。

一天两集的剧集更新看不过瘾,洛奇便想着去看看金宇澄先生所著的原著。这一看不得了,她发现自己“读第一遍总一知半解,读完之后倒是时常挂念”,竟然跟她看剧时候的心情一模一样。

洛奇坦承,看书与看剧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早就听说剧是书留白的那一部分,跟书结合起来看,我仿佛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状态和心理。但书又是错综复杂的,我更为迷恋书中反复讲述的那些市井故事。作者试图通过平淡的叙事,用琐碎的故事,讲述那些市井百态和烟火人间。”洛奇说。

洛奇觉得,能同时看书和看剧,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好像很悬浮,又好像很现实。雾里看花,一知半解,细细想来,又百爪挠心,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她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