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刘斌:沉稳多才 为民送乐

张靖爽

2024年01月09日

刘斌在舞台上精彩演艺。

刘斌对镜排练精益求精。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乌海文化人 112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相声作为大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曲艺形式之一,表面上看似“小道”,但要真正实现所谓的“大观”,绝非易事。俗话说,“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也练不出一张嘴”。相声需要十分过硬的基本功,若没有多年艰苦的身心磨炼,不可能走进相声,更不可能触摸到相声的精髓。对于相声,仅仅有激情、有情怀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一份执着、热爱、坚守与担当。我市曲协副主席刘斌便是如此,他从踏入相声界至今始终坚持在为万千观众送去欢笑的同时将传承发扬相声艺术作为己任。

偶识相声 歪打正着

1972年,刘斌出生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父亲在广播站工作,喜欢文艺,二人台、山曲唱得好,母亲是电影放映员,因此,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大银幕前度过的,用他的话说,林林总总看了上千部影片。受到家庭环境影响,刘斌也成了个“文艺迷”,总憧憬着有一天能走上舞台。可是,刘斌的文艺启蒙之路并不顺畅,因为在父亲看来,和有着一副好嗓子的哥哥、姐姐相比,刘斌唱歌确实有些难听。

知“耻”后勇,刘斌疯狂练习唱歌,只为证明自己。“但后来想想,其实也不是说我唱歌有多难听,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和父辈们常听的那种歌曲不太一样,他们听我唱流行曲儿就像在说话。”刘斌笑着说道。

高中毕业后,刘斌进入海勃湾玻璃厂工作。此时,他的唱功愈发精进。当爱好成为技能,机遇就会光顾。一次,单位车间举办歌唱比赛,刘斌信心满满地报了名,不料,由于和伴奏老师配合失误,他的“首秀”失利了。强烈的挫折感让刘斌有些无地自容,一整晚,他都沮丧地坐在后台。不久后,厂工会举办全厂规模的卡拉OK大赛,刘斌鼓起勇气再次参赛,并凭借一曲《最真的梦》夺得三等奖。此后,一唱成名的刘斌加入了厂文艺队,开始频繁参与各类演出。凭借着天分与努力,他很快就成了文艺队的“台柱子”。

1993年,海勃湾玻璃厂文艺队出现了“紧急”情况,原来的一对相声演员由于一人出走包头,急需补充人员。于是,心急火燎的工会干事李振华来找刘斌:“我看你性格外向,舞台表现欲强,又擅长记词,要不,你试着说相声吧。”“相声我打小就听,试试就试试。”就这样,刘斌几乎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这份“差事”,为王亚静捧哏。当年,刘斌与王亚静搭档表演了相声《酒迷歌星》,一下子博得满堂彩。“那次演出效果和观众反馈让我感到惊讶、惊喜。”刘斌说,“当时的相声演出虽颇有赶鸭子上架的阵势,但首演的成功,让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也给了我自信,我当时还真想过以后要么干脆转行说相声得了。”

干一行、钻一行,成为相声演员后刘斌和相声较上了劲儿,一有时间就听相声段子,最多时,一个月听了数百段。“我是个相声新人,没拜过师,没有门第之见,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苏文茂、马季等五派的相声我全听。”刘斌说,“五派的风格各不相同,我要博采众长,尤其学习人家甩包袱的方式、铺垫的手法。”此外,刘斌还加强了理论学习,买了很多专业书籍、刊物苦学钻研。

钟情相声 声名鹊起

2006年,经人介绍,刘斌加入了市曲协。“说实话,虽然我当时已经有了多年说相声的经历,但对相声还真谈不上有多么的喜爱,就觉得自己确实适合,但进入市曲协后我看着崔永生老师的专注与付出渐渐被打动,将相声传承好、发扬好的想法也在我心底生根发芽。”刘斌告诉记者,苦练数月后他再次联袂王亚静“出战”蒙宁六市区曲艺大赛,用一段经典相声《吃喝今朝最》征服了观众和评委,荣获三等奖。事后,刘斌表示:“时隔几年再上台,表演有些生疏,好在基本功还在,获奖的那一刻我才明白,相声对我的意义已经有了改变。”

参加完蒙宁六市区曲艺大赛后,刘斌又与崔永生搭档参加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西口风》栏目乌海曲协专场演出,表演了相声《数来宝》。演出结束后,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评价刘斌说:“是块说相声的料。”之后,刘斌搭档高平参加了在山西侯马举办的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精品推广活动,并获得优秀奖。

能编会导 传道授业

刘斌说,演出和比赛一方面可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能反映出自己的差距。“我最大的不足是基本功差,没有一专之长。” 刘斌说。既然找出了问题,就要直面问题,刘斌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公园是他的排练场,打快板、唱太平歌词、练倒口、说贯口……他还借鉴郭德纲的表演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他说:“相声有‘说学逗唱’四门功课,有‘帅卖怪坏’四种表演风格,经过反复思考与尝试,我最终为自己定位了‘坏’的风格。”

刘斌多才多艺,除了说相声,还表演小品,小品《好幸福》《环卫工》《关系》等在内蒙古西部小戏小品大赛上获奖,小品《酌情处理》获自治区“娜仁花”戏剧节“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作品”3项大奖。

“我每年参加的演出少说有60场,所有节目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为了做好发扬相声的工作,给大家送去欢乐,我们团队还于2022年底接连开设了《曲艺周末乐》《周末欢乐汇》两项公益演出活动,每一场演出的语言类节目都从未重复。”刘斌说,那是他对舞台和观众的尊重。

演得多了,刘斌有了不少忠实“粉丝”,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去。“每次演出时,前几个节目没有我的戏份,场面便有些沉闷,等到我和我的团队一出场,现场就突然掌声如雷,整个场子都热闹起来。有一位相声爱好者在连看我7场演出后对我说,‘刘先生,咱乌海的相声,我只认你!’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因为您懂得运用相声的包袱去演这个人物。’我听了之后很高兴,他说到了点子上。确实,我是用相声的表演技巧,比如相声语言、相声包袱来塑造人物,同时还通过活用戏曲程式给观众增加‘笑料’。”

刘斌说相声以传统为主,即便是创新也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在每一个节目演出前刘斌都会将该段相声各个门派的表演轮番看一遍,细致琢磨,取各派精华再结合自身特点,最终找到适合他的表演方式。“我掌握的传统段子很多。一个月演出‘不重活’是常有的事儿,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几百段相声的底子是没法顶的,所以,我现在的生活就是看相声、钻研相声、说相声。妻子前段日子还跟我说,我的生活里除了相声再无其他,2023年一整个夏季一次烧烤摊子没去过。”刘斌说。

刘斌的聪明和勤奋在乌海曲艺界是出名的,成绩更是名列前茅,一直是市曲协主席崔永生眼中“稳”的代表,“说学逗唱”无一不会,无一不熟。也正因为这种稳当和专业,让他的名字反倒成了“可靠”的代名词。当搭档逗哏太过放飞时,他会使个巧劲往回拉;现场出状况,他救场能力一流。一次在乌海春晚演出时,搭档一开始打板话筒就坏了,刘斌立刻接上,变着花样打板,现场挂了个包袱顺利把危机转化为笑果。

刘斌学唱功夫好众所周知,但在节目里又很少展现,本分地做着捧哏工作。偶尔几次,比如在《黄鹤楼》里,难得唱一段戏,都被观众开心地称为“巨大福利”。他对自己的角色有很明确认知:“捧哏需要有很强的洞察力,还有一种反向思维能力,专注是最基本的。”

好的捧哏还需要吸收大量知识,才能在适当时候翻好包袱。刘斌喜欢传统文化,爱听戏,爱看《红楼梦》和《西厢记》,偶尔还研究经典。有人说他不爱人际交往,他就会回一句《孟子》:“不为也,非不能也。”

近几年,刘斌除了积极给观众“送笑”,还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与推广相声文化上。“我其实没有系统的教学模式、成型的教材和专业的教研团队,也只收过一个正儿八经的学生,但因他父母并不看好这项爱好反而觉得十分耽误学习便中途放弃了,这让我备受打击,从那之后再没有专一地培训过学生,都是亲朋好友介绍来为了应付突发情况学几节课那样。但不论是上几节课,成人还是学生,我都是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教,我是发自肺腑地希望相声这门语言艺术可以发扬光大。”刘斌告诉记者,他举办这么多公益节目也是希望能借助演出的力量,让更多人关注相声文化。

人物小传

刘斌,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曲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曲艺家协会呱嘴快板快书委员会委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海勃湾区曲艺家协会主席。

其自幼热爱曲艺表演,主要以相声、快板、小品、情景剧表演为主。在市曲艺家协会创立的文化品牌《曲艺周末乐》中,他不仅是创立人之一,还担任导演和主要演员。在海勃湾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和市曲协共同创立的《周末欢乐汇》中他担任总导演和主要演员。此外,他还创立了市曲协《公益课堂》,为孩子们免费教授曲艺、口才、表演及传统器乐等知识。

刘斌表演的相声和小品曾荣获中国曲艺家协会“侯马杯”相声小品全国大展优秀展演奖,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表演奖,内蒙古首届相声小品曲艺大赛三等奖,内蒙古西部小戏小品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娜仁花”戏剧节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剧目奖,内蒙古首届蒙汉曲艺大赛非职业组一等奖。

刘斌还曾参加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西口风》栏目录制及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举办的“民星闹红火”元宵晚会的录制。曾参加过《墨香天使》电影的拍摄。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