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4年01月18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阅读,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大门。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想要找出空闲时间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似乎都成了一种“奢侈”。
没有“大块头”的时间用来阅读怎么办?或许可以试试有声书,无论是通勤、运动、用餐还是工作间隙,有声读物都能帮助你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开启读书模式。
被有声读物填满的碎片时间
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张靓换上运动鞋,决定徒步回家。从单位到家要走4公里,以张靓的速度,大概需要1小时。虽然眼下正处在“三九”天气,但张靓还是觉得每天运动一下很有必要,晚上下班这1小时的步行,就是她全天的运动量。
陪伴张靓的,仍然是已经听了近一个月的一本书,名为《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张靓说,这是一部很厚重的作品,作者试图用严谨的考据,从日记、信件、家书、回忆文字等史料中打捞出历史的真相,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林徽因。
这样的阅读方式,张靓已经进行了多年。她很善于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下班路上、运动的时候、等车的时候或者是晚上睡前敷面膜的时候。“这些时间虽然看起来不多,但积攒下来也不少,看看我的听书书单就能发现,2023年我一共听了21本,我觉得挺有收获的。”她说。
与张靓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受访者刘琦。刘琦觉得,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听书,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挺喜欢宅着的,休息的时候窝在家里,做做家务,或者是做点好吃的,一边做一边听书,啥都不耽误,还让我能有更多时间与书为伴。”她说。
用有声读物给生活“松松土”
今年41岁的刘凯强说,他也喜欢时常用有声书放松一下紧绷着的神经。刘凯强的工作每天都要与复杂的数据打交道,常常早上8点就坐进了办公室里,中午12点都没能挪动一下。
这样的工作,非常消耗他的精力,让他觉得自己时常需要“换换脑子”,有声书就是最好的方式。“我这个人不爱听音乐,不爱看电视剧和刷短视频,想放松就找一本书听一会儿,最好是那种轻松愉快的网络小说,能让我的脑子得到短暂的休息,完全不用思考。”
别人阅读是为了获得思考的能力,他听书却是为了不用思考,这样听书有意义吗?刘凯强觉得,当然有意义。“我们阅读也不一定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很多时候就是体验由不同作者为你营造出来的不同人生,这种体验对于枯燥的生活来说当然是有意义的。”他说。
另一位喜欢听书的受访者邹雪则认为,听书和阅读其实是有一些区别的。邹雪觉得,与文本阅读相比,有声读物可以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让读书这件事儿显得不再枯燥,自己也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对读物更感兴趣。
有声读物引领阅读新潮流
正在读研的郭嘉晖是喜马拉雅FM上的一名有声书主播。她告诉记者,她在这个平台做有声书主播已经有三年了,先后录制了100多万字的有声书小说。通过做有声书,她也算找到了一门“副业”,获得了一些收入,但更多的是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
“想录一本书,没有想得那么简单,读者是希望在听书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共鸣的,所以要充分传递这种情绪,就很考验主播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小说,有很多埋藏的很深的有意思的梗,如果主播对这些都不了解,很难传递给读者,自然听你书的人就少了。”她说。
为了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郭嘉晖选择用大量阅读,去体察各种人物的情绪,她甚至还去学了一些戏剧表演中用到的台词技巧。“我相信未来有声读物是个大市场,有声读物也会引领阅读新潮流。”她说。
同样认为有声读物非常有前景的还有读书达人徐晓燕。徐晓燕说,相比起文本阅读,有声阅读门槛低,坚持下来的概率大,其实是很适合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可以用来开眼界和日常消遣的东西太多了,刷剧、刷视频、逛各种社交平台,放下手机是不可能的。相比起传统的纸质读物,有声读物这种模式能借助智能手机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抢占一席之地。”徐晓燕说。
诚然如此,在阅读的世界里,不同媒介文本多重阅读方式的并存,其实也是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的。当下年轻人喜欢用视听观赏来代替文字阅读,是因为视听阅读同样能带来阅读的美感。倘若你也正在为没有大量时间进行阅读而苦恼的话,不如也试试有声阅读吧。总而言之,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我们都需要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