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旦矿第一小学

赵荣

2024年01月24日

1993年拍摄的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矿第一小学。(杨玉京 供图)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同一地点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据《海南区志》记载,1956年3月,老石旦矿第一小学建立,校舍是两间矿里废弃的土坯工房,第一批招收学生31名,一至四年级编为一班,采用复式教学。没有课桌,师生自己动手垒泥台当课桌。学生捡来破毛毡做成黑板擦,拔来长茅草扎成团当扫帚用。

1965年,老石旦矿第一小学由初创时的1个混编教学班增加到16个教学班,学生由31名增加到800多名,有52名教职工。1966年,学校增设戴帽初中班。1970年,老石旦煤矿改为红旗煤矿,学校也改名为红旗煤矿职工子弟学校,学生达3000多人,有42个教学班,是当时乌海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1972年,初中部单设为中学。1976年,红旗煤矿重新更名为老石旦煤矿,学校也恢复为老石旦矿第一小学,在校生2417人,教职工80多人。1985年以后,学校进行整体改革,被列为市级教改实验学校。1993年,学校有17个教学班,学生657名,教职工53人。

杨玉京1970年毕业分配到“老石旦一小”教书,曾担任该校校长。据杨玉京回忆,学校坐落在老石旦镇铁路西侧,大门朝北。校园内,有10余栋崭新的平房教室。虽然墙体新,可教室里依旧是红砖地、铁炉子,教室的后墙边除了堆煤,还放着师生们捡来的柴禾。杨玉京任职期间十分重视学生体育活动,曾带领师生在教室周围圈了一圈空地,用三合土打垫层做操场,还用木头做架子修建了简易的篮球架、足球架等供学生锻炼。

“有了架子还需要网,我就发动老师、家长来织网,最后绑到篮筐和足球架上用。虽然条件简陋,但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学生运动会。体育项目少,我们就把滚铁环、顶拐拐、翻烟盒等孩子们喜欢的趣味性活动加入运动会比赛项目中,很受欢迎。”杨玉京说,后来学校还组建了体育队,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

1994年,学校占地面积14706平方米,兴建了4层教学楼,建筑面积3299.98平方米,并对校园进行绿化、硬化、美化,面貌焕然一新。

1997年,学校由海勃湾矿务局教育处接管,更名为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矿第一小学。

2000年时,学校设有电教室、微机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可满足各类教育教学需要;有教学班18个,学前班2个,在校学生600多名,教职工57人。

学校在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荣誉。

1989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校长杨玉京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1年9月,学校获全市首届“电力自动化杯”中小学计算机大赛优秀组织奖;同年10月,获全国“新世纪曙光杯中小学生规范汉字大赛”小学组优秀奖;12月,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电化教育优秀学校。

2015年,该校与桃花小学合并为海新学校,2020年6月被海南区教育局注销。至此,这所学校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其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仍留在人们的心中。

(赵荣)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