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冯玉祥七言联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巢县,生于直隶青县(今河北沧州市),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元帅。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戎马生涯之余,还爱好读书、钟情书法,他涉猎群帖、博采众长,学书尤以隶见长,楷书次之。代表作有与著名画家赵望云合作、为泰山普照寺所立诗碑书法,以及存世的书作《太上感应篇》册页等。
此隶书七言联(如图),据传联语曾刊于某地《郑氏宗谱》前,并有内容为“明德惟馨”的横批。《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曾曰:“《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由此概况联意,大抵即是强调幸福家庭建设的期许与传承,非常需要以礼乐这种传统文化作为永久依托;而延续包容道与德的“诗书之道”,藉以传承家道、焕发家风,更应是文明家庭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顾名思义,上联中的“礼乐”,即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更引申为一个国家一段时间的社会习俗、典章制度与国民精神,历来聪明的君主和国家领导人,都沿袭以礼乐的精神内涵来治理国家。清朱彝尊在《文水县卜子祠堂记》中这样写道:“诗书礼乐,定自孔子。”的确,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礼记·乐记》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下联中的“诗书”,本意是指诗经和书经,或一切诗作、书法和书信、经书,亦可泛指书籍。联末的“荷龙光”,“荷”即承载、肩负之意,“龙光”则一词多义,本意是指龙身上的光,曾特指帝皇的风采,可引申为“天子气、瑞气”“皇帝给予的恩宠(因“龙”通“宠”)、荣光”,后来以“龙光”比喻非凡的风采、神采,既可喻指才华或有才华者,也能指代“宝剑的光芒”“发出不同寻常的光辉”等。联署“冯玉祥”名款,并钤有阴文“冯玉祥印”、阳文“焕章”(冯玉祥字)二印。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冯玉祥早期隶书讲究蚕头雁尾,当由汉《史晨碑》《曹全碑》《礼器碑》而出;后期隶书胎息于伊秉绶、桂馥等清代隶书名家,线条富有张力,笔法“厚而不呆,活而不浮”,颇具大家风范。纵观此联,笔画因势赋形,创作手法上敛竖扬横,一改早期隶书疏朗规整的面貌而追求朴茂紧密,整体给人以高超劲逸、古朴有味的印象。 (转载自《书法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