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时节

温室大棚暖意融

李浩

2024年01月25日

▼温室大棚里温暖如春。

▶大棚内种植各色绿叶菜。

◀技术人员查看作物长势。

▼温室大棚中种植的西红柿。

▼孕育生机的桃树。

玻璃智能温室大棚。

▶市雨润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绑缚西红柿苗。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大寒时节,一场大雪飘然而至,整座城市宁静了许多。室外寒气逼人,路上行人寥寥,整座城市似乎按下了“暂停键”。城市暂停了吗?当然没有。

近日,记者走进我市农区的温室大棚,只见一股股暖意扑面而来:一排排“沙漠草莓”枝繁叶茂、娇艳欲滴;小西红柿红绿参半;生菜、莴苣、苦菜等绿叶菜长势良好……大棚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月20日上午9点半,在乌达区现代生态园里,霍长春夫妇正在为温室大棚卷帘。随着霍长春按动电钮,覆盖在大棚上的棉帘徐徐卷起,冬日的阳光照进大棚。大棚里的草莓、小西红柿、各种绿叶菜尽情舒展身躯,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生长。

霍长春现任市雨润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要从事西红柿、葡萄、黄瓜等蔬菜和水果的种植和销售。霍长春介绍,公司现有近30栋大棚,每年春夏季主要种植葡萄、油桃等水果,葡萄有龙眼、巨峰、无核白等20多个品种,冬季主要种植草莓、西红柿、生菜、莴苣、苦菜等果蔬和绿叶菜,目前种植了生菜、莴苣等8个品种的蔬菜。

市雨润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温室大棚项目是我市温室大棚种植项目的缩影。我市温室大棚春夏季主要以种植葡萄、油桃、樱桃等水果为主,常年种植的一般为西红柿、豆角、苦菜等各色蔬菜。

我市温室大棚种植项目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次迭代升级。

1975年,国营五一农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取得成功,我市实现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四季常青,一年都有新鲜蔬菜吃”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我市的温室大棚各类设施还比较落后,当时多为日光温室大棚。冬季,温室大棚需覆盖棉被保温,要两个人爬上爬下纯手工操作卷帘。此外,在大棚内生炉子,需要整夜有人看护,并且,控制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配制种植所需的水肥都要依靠个人经验来进行。

自20世纪90年代起,农技人员与温室大棚种植户根据我市气候条件,设计了以砖墙附加保温板为主的储能日光温室大棚,相比常规大棚,其保暖性大大增强。储能日光温室大棚白天通过后墙吸热,晚上通过地下管网释放热量,可以保证大棚所需的光热条件。与此同时,自动卷帘设备、水肥配比设备、滴灌技术等新型设备和技术陆续运用到温室大棚果蔬种植过程中。

近年来,我市在不断改进储能日光温室大棚的同时,也在积极建设玻璃智能温室大棚。

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智慧农旅综合体项目和吉奥尼酒庄申报的2021年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发展项目中,玻璃智能温室大棚都已建设完毕。

玻璃智能温室大棚依据我市气候特点设计,顶部和四周采用了高透光、防紫外线的玻璃覆材,可确保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也可避免恶劣天气对大棚内农作物的影响;大棚配备了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和调节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环境参数,确保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大棚内的灌溉、施肥等生产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人工成本;大棚可开展多种类型的农作物种植,如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大棚可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近年来,传统储能日光温室大棚和玻璃智能温室大棚在我市不断发展。我市以温室大棚为依托,积极探索“温室大棚+采摘”“温室大棚+研学”等发展路径,利用温室大棚开展采摘、研学、科普等旅游项目,增强地区发展新动能。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