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的冬景:多姿多彩,温暖有趣

韩建慧

2024年01月25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有人说,冬天是最没意思的季节。北风一吹,天地肃萧,树木掉光了叶子,花草收起了生机,湖水凝结成坚冰,就算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也只是把远山近郭都染成了同一颜色,既没有多少景致,也少了几分意趣。

但在众多名家的笔下,冬天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用擅于发现美的眼睛、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不一样”的冬天。这些冬日或多姿多彩,或清冷旷远,或温暖有趣,总能在某一瞬间叩响读者的心扉,让人觉得,萧瑟的冬日原来也有这样美好的一面。

名家笔下的冬景都是啥样的?读读这些节选段落,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那些书中的美好与温暖。

最生动: “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塑雪罗汉

冬天会下雪,下了大雪就能堆雪人儿,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能玩得兴致勃勃。

名家也喜欢这样的场面,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雪》中就曾描述过这样一幕:“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这样生动美好的场景,任何人读来都会动容。尤其是作者将孩子们的小手比喻成“紫芽姜”,“芽”与“小手”呼应,写出小孩子的手的特点;“紫”则写出了“小手”受冻后的颜色,更为具体生动。纵然天寒地冻,小手冻得紫红,但孩子们依然对堆雪人乐此不疲。这是一幅何等生动有趣的冬日图景啊。

最温暖: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冬天》中这样写:“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短短八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冬日夜晚温暖的景象。雪白的窗纸隔绝了户外的萧萧北风,油灯昏黄,散发着融融暖意,游子归乡,万家团圆,作家用这样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幸福温馨的画卷。

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比一个温暖的家更能抚慰人心。

最旷远:

寒空中的夜间才有星星闪烁

冯骥才在《冬日絮语》中这样描述冬天的景象:“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

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

冯骥才笔下的冬景是清澈而旷远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冷冽辽阔的味道,这种冬天的景色也最符合北方人民的所见所感。

最温柔:

太阳光给人暖烘烘的快适

丰子恺在《初冬浴日漫感》中这样描述自己经历过的冬天:“窗外的太阳已随风南倾了。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它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

每位读者都曾有过冬日晒太阳的经历吧。天气晴好的午后,窝在拥有盛大阳光的窗下,感受冬阳笼罩着身体,那种闲适的感觉,是否在很久之后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很温暖呢?

最快乐:

回家取了冰鞋也来滑一会儿

林海音在《北平漫笔》中这样描述冬日雪后初晴的景象:“路过驾在北海和中海的金鳌玉桥吧,看雪盖满在桥两边的冰面上,一片白,闪着太阳的微微的金光,漪澜堂到五龙亭的冰面上,正有人穿着冰鞋滑过去,飘逸优美的姿态,年轻同伴的朝气和快乐,觉得虽在冬日,也因这幅雪漫冰面的风景,不由得引发起我活跃的心情,赶快回家去,取了冰鞋也来滑一会儿!”

雪后初晴,本来就是很治愈的风景。倘若再遇上有人在冰面上飞舞,便更觉得冬日的严寒也不过如此。人们都说冬日冰冷萧瑟,万物静悄悄地可怕,偏偏在作家眼里,就有这样“动”起来的美好一幕。

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风景,冬日当然也不例外。倘若你正觉得冬日没趣味,不如也来读一读这些散文名篇,从书籍中获取一些美好与温暖。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