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一身立廊庙”的“状元宰相”

2024年01月25日

书名:《清风之华—— 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作者:卜键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太厚重了,50多万字,我花了一个月的业余时间,才细细读完。关于王杰,留下来的史料并不多,作者卜键花了许多功夫梳理旧资料、挖掘新材料,细致描摹王杰本人的行状,认真叙述对王杰深为欣赏的皇帝、对王杰有提携之功的师长、与王杰关系复杂的同僚,通过“四面包抄”的写法,慢慢给读者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王杰来。

王杰,字伟人,号惺园,别号畏堂、葆淳,来自陕西韩城,乾隆二十六年参加殿试时,本来排在第三名,但乾隆皇帝将他定为第一,由是成为清朝立国以来大西部的第一个状元,也是唯一一个状元。他后来官至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人称“状元宰相”。《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王杰正直立身、安静沉稳的精神品格,堪称清代中叶“伟人相国”。

金钱与权力是诸多封建官僚拼命追求的东西。但王杰不是这样的,除了朝廷正常的俸禄和分内的供给之外,他对钱财从没有过非分之想,也没有为自己的亲友谋过利。乾隆四十八年,王杰的母亲病逝,他按规定回乡丁忧守孝。这个时期,王杰留下来一些书信,里面有许多“九月将会银五六百金,如已会到,乞亲家先将樊亲家及亲家处代借之项利银还清,余者尽多尽少还其本银”之类的记载。按照卜键的解释,“会银”是一种集资方式。依照当时的规矩,丁忧期间的官员是没有薪俸的,而一家人的生计原本靠王杰的俸禄维持。在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王杰大约借了不少钱,回到京城后,不得不到处“会银”还账。要知道,这时的王杰已经五十九岁,正担任着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要职,此前还担任过福建学政、浙江学政、刑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务,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说,只要稍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偶尔同流合污,应该是不会缺钱的。可他没有,他始终坚守着一尘不染的品格。王杰的清廉,还体现在对儿子们功名的态度上。他多次担任考官,长期任管理礼部的内阁大学士,可他的四个儿子连一个举人也没有,更不要说进士。王杰退休致仕时,嘉庆皇帝的赠诗中有“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永贞坚”“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的名句,可谓对王杰一生的盖棺论定。

人只要活着,就得和社会产生交集。王杰有自己的亲人、师友,也会结交其他人。在与各色人等的交往中,王杰不改本色,该尊重的尊重、该批评的批评、该怒怼的怒怼,表现出严正、稳健的风范。对同僚,王杰的态度是不搞团团伙伙,不搞拉拉扯扯,除了必要的应酬外,一心做自己的事。赵慎畛曾受命与王杰一起批阅考卷,共事了一个多月。据他记载,当时王杰七十八岁了,“每日阅卷自丑正(凌晨两点)起至申正(下午四点)止,公慎精细,虽极劣卷,批数字于上,亦端整不苟”。一天干十四个小时的阅卷工作,一般年轻人都受不了,可年迈的王杰不仅坚持下来了,还特别慎重细致。他待人温和平易,可一旦触碰到他的底线,他的金刚怒目就会展示出来。礼亲王昭梿记载,王杰进入军机处时,和珅的权势正如日中天,一般人不敢惹,可王杰“绝不与之交”,除了必要的议政外,总是远远地坐着。有一天,和珅拉着他,夸他的手长得好,他正色回答:“王杰手虽好,但不会要钱耳!”和珅被狠狠刺了一下,面红耳赤地退了下去。

王杰历仕乾隆、嘉庆两朝,两位皇帝都对他十分器重、信任。他恪守儒家君臣伦理,对皇帝和朝廷极其忠诚,兢兢业业工作,尽心尽力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到国家的隐患、不足,王杰是敢提意见的。嘉庆亲政之后,清剿白莲教的战争还在陆续进行。王杰给嘉庆帝上了一道《请旨恩抚兵民折》,议论政事;临退休回乡时,他又上了一道折子,提出:一是要整顿各级银库、粮库的亏空;二是要清理驿站,改革驿站管理,缓解地方财政亏空。嘉庆帝对王杰的奏折给予较高评价,也部分采纳了他的建议。

此书主要讲王杰,但绝非仅仅讲王杰,很多笔墨放在乾隆、嘉庆及王杰众多的同僚、学生上。阅读这本书,既可了解王杰,还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官场风气和社会情状。 (转载自《西安日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