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巧手编织非遗挂毯

李浩

2024年06月12日

王萍和她编织的艺术挂毯。

王萍指导传习所职工挂毯编织技艺。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她真诚坦率、做事执着,20余年如一日深耕艺术挂毯行业;她勤学苦练、实践为先,参与编织的艺术挂毯作品走向国际舞台。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挂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王萍。

天道酬勤 编织锦绣图案

见到王萍时,她正在海勃湾区天笠挂毯技艺传习所指导职工编织技艺,对职工提出的编织难点,她给出解决办法,并进行示范,熟练的编织技艺让人赞叹,丝毫没有注意到记者的到来。编织间隙,她向记者讲述了她和艺术挂毯的故事。

1973年,王萍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她的家乡属于牧区,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原、洁白的羊群是她幼年时最为常见的场景。“家乡很美丽,但当时的牧区条件艰苦,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让我心生厌倦,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说。机会很快来了,1989年,海勃湾农场地毯厂前往杭锦旗招工,她报名参加,就这样当时只有16岁的王萍来到地毯厂,成为工厂的一名地毯编织工。

王萍积极参加地毯厂组织的培训,从地毯编织的基本知识学起,向编织技艺熟练的女工请教,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家用地毯的编织技艺。“地毯的编织流程还是挺复杂的,家用地毯就有几十道编织工序,虽然工序繁琐,倒是也没觉得厌烦。当时年轻,每天编织女工一起工作,说说笑笑,感觉很开心。”王萍说。

两年下来,王萍的地毯编织技艺越来越熟练,单位将其从家用地毯编织岗位调往出口地毯编织岗位。出口地毯较之家用地毯的编织流程更加复杂,技术要求更高。编织家用地毯往往只需要几种颜色的线,而出口地毯最起码需要使用十几种颜色的线,工序也更加复杂。“出口地毯属于高密度地毯,地毯的经纬线密度都很高,需要耐心地编织。我每天在织机上,不敢有丝毫松懈,生怕出一点错。”她说。

截至1996年,王萍离开地毯厂时,她的地毯编织技艺在工厂编织女工中已属于前列。在地毯厂数年的地毯编织工作,为她以后从事艺术挂毯编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0年,经人介绍,她结识了王中耀,来到王中耀创办的挂毯织造企业工作,开始与艺术挂毯结缘。

精研工艺

挂毯作品推陈出新

王萍来到王中耀的企业工作后,跟随有着20多年艺术挂毯织造经验的王中耀学艺。艺术挂毯不同于普通地毯,挂毯具有独特的手工艺术价值,不仅具有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实用功能,而且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艺术挂毯多数通过手工编织而成,因其注重花色和图案的层次感,还需要经过配色、上色等流程,制作时间长,价格相对较高。

王萍跟随王中耀从挂毯设计学起,逐渐深入学习挂毯的编织技艺。制作一幅艺术挂毯需要经过梳纱、染色、挂经、绑纵、过纬等上百道工序,一道工序往往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比如染色这道工序,每次蒸煮都需要3小时左右,蒸煮过程中,每隔10多分钟就需要搅拌1次,没有耐心是做不好挂毯的。”她说。

初学挂毯时,王萍刚刚结婚,需要照顾家人,更需要学习挂毯编织技艺,忙得不可开交。当时,她每天凌晨5点多就起床,忙完家里的事情,然后急匆匆地赶到公司学习挂毯织造技艺。勤学苦练之下,王萍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挂毯织造技艺。“前前后后,跟随我学习挂毯织造技艺的学员有100多人,但能够坚持下来并从事这个行业的只有王萍1个人。”王中耀说。工作上,王萍一直都是勤勤恳恳,任何关于挂毯技术方面的问题,她都会第一时间来请教王中耀。每一道工序,她都要亲自操作实践,直到完全掌握。“有一次,王萍因为劳累过度,在家中突然晕倒,当时家里也没其他人,我们还纳闷为什么那天她没有按时上班。王萍醒来后又坚持来上班了,也没有和我们提起,我们也是事后才知道。”王中耀说。王萍从事挂毯织造工作以来,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单位,20余年都是如此。

深耕艺术挂毯20余载,王萍先后编织了上百块艺术挂毯。谈起参与编织的艺术挂毯,王萍总会说起一幅名为《成吉思汗像》的艺术挂毯。“2007年,我们接到一个订单,需要制作一幅成吉思汗肖像艺术挂毯。”她说,“在图案绘制阶段,我们在非常小的米格纸上一个点一个点地将图案转化成可以看懂的数字符号,当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画一小段就需要几个小时,每次画完感觉眼睛都花了。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毛线染色时,这幅挂毯需要上千种色彩。在平毯环节,我们遇到了麻烦,一根毛纱连续几天都平不过去,我当时都要急哭了。王中耀老师要求这一道工序推倒重来,大家一个多星期的心血白费了。按照要求,我认真排查了每一根毛线,最终找到了毛病,解决了问题。”最终,王萍与同事历时14个月终于完成这幅宽5.08米、高6.38米的挂毯。这幅名为《成吉思汗像》的艺术挂毯于2009年被认定为基尼斯世界之最·面积最大的人物肖像挂毯。

深耕艺术挂毯20余年,王萍取得了累累硕果。她参与创作和编织的艺术挂毯作品先后被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家协会收藏。2011年,她参与编织的艺术挂毯作品《天堂草原》被自治区人民政府作为礼品赠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6年,她参与编织的艺术挂毯作品《大漠湖城》被市人民政府赠予中国海军乌海舰全体官兵。除此之外,王萍还参与编织了《太阳神礼赞》《毛泽东像》《青藏高原》《藏獒》等在行业内享有盛名的艺术挂毯作品。她参与编织的艺术挂毯作品先后在东北亚国际经济贸易博览会、第二届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蒙古国乌兰巴托·内蒙古文化周艺术展等展会上展出,以艺术挂毯为媒,向世界展示艺术挂毯的魅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传承

路越走越宽

2013年,挂毯织造技艺被列入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列入第四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王萍被评为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挂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利用各种途径开展挂毯织造技艺培训活动,发掘与培训挂毯织造人才,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王萍在海勃湾区天笠挂毯技艺传习所组织开展艺术挂毯培训活动。传习所位于海勃湾区凯阳建材城,有挂毯编织工坊、毛纱化验染色工坊、挂毯展厅等场所,方便学员参观学习。传习所还广泛招收学员学习挂毯织造技艺,并提供就业岗位。传习所内,王萍是传授挂毯织造技艺的主要授课老师。

2020年至今,传习所承办了我市多期挂毯织造技艺培训班,王萍悉心指导学员学习挂毯织造技艺,累计培训学员100余人。王萍指导过的学员中,既有40多岁的中年人,也有十几岁的学生。她所授的挂毯织造技艺课程通俗易懂,注重实践,深受学员们的喜爱。王萍从艺术挂毯的理论知识讲起,逐步进入到图纸绘制、材料选择、毛纱染色、挂毯编织等环节,让学员由浅入深地学习挂毯织造技艺,感受挂毯的艺术魅力。

除培训学员外,王萍还携带艺术挂毯参加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展会,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展示艺术挂毯,让更多人了解挂毯织造技艺,感受挂毯的艺术魅力。2022年,乌海市挂毯织造技艺项目(海勃湾区天笠挂毯技艺传习所)获评自治区非遗就业工坊,这让她对传授挂毯技艺更有信心了。王萍重新梳理了相关培训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培训效果。今年截至目前,王萍已培训了3期学员,培训学员30余人。

时光荏苒,王萍已深耕艺术挂毯行业24载,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智慧热血都投入到她深爱的艺术挂毯织造之中。谈起艺术挂毯织造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她说:“挂毯织造这个工作很耗费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学有所成;其次,要勇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有收获、出真知。由于挂毯织造的专业性,现在还有许多人不太了解艺术挂毯,希望政府和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挂毯、了解挂毯,让挂毯织造这门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人物小传

王萍,1973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1989年来到我市定居,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挂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进入艺术挂毯行业以来,王萍先后参与了《草原春色》《太阳神礼赞》《毛泽东像》《寅虎乾·九三》《鲲鹏八卦图》《青藏高原》《成吉思汗像》《天堂草原》等艺术挂毯作品的设计与编织工作。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