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市实验小学

马乐

2024年06月14日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马乐

展现民族团结“六个相互”的雕塑、画有56个民族的巨幅画像、由反映各民族特点的图片和介绍文字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廊……在市实验小学,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浓厚氛围。

“大家请看这里,右手边这块‘同心石’上‘民族同心’四个字是我校在职教师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志伟老师题写的,这四个字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呢。”近日,记者一行人来到市实验小学,老师刘振宇详细地为大家介绍了学校门前这块“同心石”的来历。

“去年9月,学校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虽然有些语句不太通畅,却表达出了浓浓的师生情谊。”刘振宇说,“这封信是我校一名即将转学的三年级学生写的。由于父母工作调动,他们即将回到广西老家。在市实验小学就读期间,这名少数民族学生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虽然他的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但是老师耐心地指导他,同学都愿意帮助他,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之际,他用自己稚嫩的语言向老师和同学表达不舍与感激。这名学生的家长还特意找到张志伟老师题写下来,将这份情谊永远地留在了这块‘同心石’上,寓意着各族师生永远心连心。”

这样的师生情谊是市实验小学民族团结故事中的一抹剪影。

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80年,是由汉、蒙、回、满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一直以来,学校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深入化开展,号召各族师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结合不同年级特点有效引领学生,真心关爱学生成长,营造了各族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制度保障,让民族团结之花赋予力量。学校严格执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民族团结育人工作效果;开展“润馨班主任风采”展播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和学校公众号等,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及民族团结育人故事;做好梯队建设,以“润馨青年班主任成长工作室”为载体,发挥名班主任和骨干班主任引领示范作用,构建梯队式培养体系,通过优秀班主任经验分享、青年班主任读书会、集合案例分析、外出培训交流等形式,运用“学习+指导、聚焦+研讨、鼓励+平台、成果+推广”的4+N模式,加快青年班主任这支主力军的成长速度,力争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青年班主任队伍,更好地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输送新鲜血液。

坚持课程育人,让民族团结之花根植于心。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复合型的“石榴籽”七大活动空间,集合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现代雕刻、手工制作等近40个趣味社团,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日常情境、日常生活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设“润馨小课堂”,利用每周四下午安全课前5分钟,由校领导、思政课教师主讲,通过“线下+线上”的模式推广学习,涵盖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国精神、近期时政热点等内容,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坚持实践育人,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学校在传统节日、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打造“闪耀童年,润心秀场”少先队活动阵地,为队员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让更多的队员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本领,为学习生活添上一抹色彩;延续传统,常态化开展规范的主题升旗仪式、六年级毕业典礼、新生入学仪式等活动,使学生在感官和心灵上受到触动,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坚持协同育人,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学校成立家校共育中心,统筹和指导实施家庭、学校协作共育工作,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联合会等多种组织形式以及家访、公益大讲堂、开放日、社会实践等方式,定期组织家校交流活动,拓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范围,实现“大手拉小手、家校共发力”。

春华秋实,耕耘不辍。如今,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浸润下,学校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师生心中,幸福之花开满校园。

“下一步,学校将不断拓展宣传教育形式,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校园、深入师生、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奋力谱写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市实验小学德育副主任季宏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