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里的旧时光

赵荣

2024年06月25日

原乌海火车站旧址。

20世纪80年代,海勃湾站(今乌海东站)调车场内扳动铁路道岔的情景。

20世纪80年代,火车站列车运转车长作业时留影。

20世纪80年代,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为旅客送水场景。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走进呼铁局乌海车务段党史馆,墙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透着脉脉温情,陈列着的一个个老物件散发着时代气息,它们就像岁月的留声机,引起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

1958年,包兰铁路全线贯通,轰鸣的火车驶入乌海这片沉寂的大地,在铁路沿线,建成了海勃湾站(今乌海东站)、三道坎车站(今乌海西站)、梅勒车站、卡布其站、李华中滩站等10余个大大小小的车站。

建站之初,海勃湾站运量很小,仅是个四等小站。火车站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包括一间约200平方米的候车室、半间客运室、半间办公室和一个100平方米的行李房。全站仅有9名职工,包括2名值班员、4名主任扳道员、1名车号员、1名司磅员(后改为货运员)和1名站务员。其中1名值班员为代理站长,负责全站工作。站内有3股道发线、1股货物线,人称3股半道。

当时,“三三段”(三盛公至三道坎段)是包兰线上最艰苦的路段之一,海勃湾站又是“三三段”上自然环境更为恶劣、工作和生活条件更为艰苦的地方,一没水、二没电、三没房、四没人(周围没人),是个“四无”的地方。令人感动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代代铁路人仍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为车站的旅客提供热情的服务。

夜里火车进站时,值班员就在道岔旁边放一盏油灯。当道岔里灌满沙子的时候,扳道员必须及时清理。火车进站或出站时,用手摇铜铃作为信号通知扳道员。曾任乌海车务段机关党总支书记李凤虎介绍,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通常在编组站大量铺设,它能充分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到20世纪80年代,旅客列车轨道已经使用电动道岔,货运方面还在使用着普通手动道岔,工作时,扳道员需要抬起拉杆,通过顺逆时针转动,改变线路开通方向,并进行上锁、回位等操作。随着电气化设备的应用和逐步普及,昔日铁路线上责任重大的扳道工作已被智能化取代,手动扳道岔的日子成为铁路人宝贵的记忆。

在过去,不仅道岔得手动扳,就连列车的发车信号都靠人工。据李凤虎介绍,运转车长是铁路“三员一长”中的一长,这个岗位伴随铁路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运转车长一般都待在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内,列车发车时,火车站助理值班员发出开车信号后,运转车长向火车司机发出发车信号。司机看到发车信号后才能开车。列车开动后,运转车长手执信号旗,站在车门上,向火车站助理值班员发出信号,直到列车完全离开车站。

2014年,全国铁路普速旅客列车正式开通使用旅客列车尾部安全防护措施装置,司机在驾驶室内可以独立完成查询列尾风压、试风和发车作业。由此,运转车长这个延续了百年的工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列车是以烧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车厢内部设施简单、简陋,车窗可以开启,平均车速每小时45公里,被称为“绿皮车”。每节车厢里只有用煤来烧水的小锅炉,当时老百姓乘火车时很少去餐车吃饭,大多带着烙饼、馒头、咸菜等干粮,人手一个茶缸等着供水员。供水员负责用车载茶炉烧水,为旅客提供白开水。水壶由白铁皮焊制而成,供水员一次提两大壶开水,放在推车上为旅客挨个倒水。

随着乘车旅客越来越多,车上的水供不应求,加之沿线的补水站有限,尤其到了冬天,一旦水箱口或补水站水管被冻住,旅客喝水就成了大问题。海勃湾站考虑到这一情况,在站台旁边建了一个烧水的大锅炉,每当列车快要进站的时候,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会提前把装水的大铝壶灌满。列车进站后,车上的车窗总是全部打开,旅客从敞开的车窗里探出脑袋挥舞着手中的茶缸、饭盒示意。工作人员则争分夺秒地倒水,一壶水倒完了再小跑到锅炉房去取。随着时代的进步,“绿皮车”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为旅客送水的故事却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