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4年10月01日
歌舞剧《三线印记》。(韩建慧 摄)
舞蹈《黄河泥娃》。(高瑞鹏 摄)
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韩建慧 摄)
赏石文化繁荣发展。(高瑞鹏 摄)
“唱响北疆”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在乌海湖畔举行。(高瑞鹏 摄)
本报记者 韩建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多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文艺创作精品迭出,特色文化品牌璀璨,公共服务不断健全,文化基础网络日臻完善,文化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备受关注的歌舞剧《三线印记》隆重上演。这是我市精心打造的首部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地区“小三线”建设为大背景,以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旧址为渲染场景,通过3个篇章的具体叙事重现“小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实景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
《三线印记》是新时代乌海第一部红色文化题材舞台剧。红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鲜明底色和精神旗帜,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主创们以老一辈艰苦奋斗建设乌海的时代故事和精神标识为载体,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让乌海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成果,成功入选2024年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近年来,我市围绕北疆文化元素创作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原创交响诗颂《黄河向海》、舞台剧《天边的乌达》成为重点打造项目;主题雕塑作品《朝阳》《传承》入围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草原上的盛会——幸福那达慕》入选第十四届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舞蹈《潮尔》入围“2024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全国作品展演;原创舞剧《山高水长》荣获“内蒙古优秀剧目展演月”优秀剧目奖、表演奖、导演奖等5项大奖;散文集《逐草记》《穿过山谷的风——六五四纪事》、地方特色歌曲《四合木》、撸板呱嘴《最美乡村》、摄影作品《相遇》《天高地阔》《丰收年》《农机队》《土豆丰收》等也都体现了我市文艺创作者饱满的热情,他们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一系列精品佳作奏响新时代颂歌、反映人民心声。
特色品牌璀璨夺目
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我市的地域文化是多元的,特色文化品牌亦是璀璨夺目。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书法、奇石、葡萄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竞相融合,极大地提升了乌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8年,我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2012年,我市又摘得首个“中国赏石城”桂冠,两张“金质名片”如今已成为响当当的特色文化品牌。
9月20日,第十三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如期开幕。在此之前,我市已成功举办了12届书法艺术节和9届书法产业博览会,书法教育广泛普及、书法名家不断涌现、书法创作成果丰硕、书法产业不断壮大,书法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赏石文化也不遑多让。今年8月30日至9月6日,“大河情 赏石韵”中国赏石城·乌海第十三个全国赏石日观赏石宝玉石精品展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顺利开展,吸引了众多赏石爱好者前来观展,不但为我市人民带来了一场高品质的奇石文化盛宴,也对带动“全国赏石日”系列活动,促进赏石文化交流、推动赏石产业发展、擦亮打响“中国赏石城”特色品牌、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优势也使我市葡萄及葡萄酒品质誉满国内外,随之衍生出的葡萄酒文化更是一骑绝尘,势头强劲。而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也大大促进了文化旅游、商贸会展、书画交易等产业发展,扩大了我市的文化消费规模,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文化新业态行业带动效应明显。
我市还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共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项,旗县级非遗代表项目30项。
文化服务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是涵养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补齐基层文化服务短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广场、公园、休闲绿地总是歌声不断、舞姿飞扬;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等文化场所,书画作品、摄影作品、非遗展出琳琅满目、雅俗共赏;市区各级图书馆及草原书屋、鸿雁书屋书香怡人、氛围浓厚;美育课堂、书法公益大讲堂、春秋季公益培训轮番上演……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受益的同时更为城市增光添彩。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文化馆(群艺馆)4个、美术馆1个、书画院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3个,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人均享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6平方米。
我市还以“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三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阵地服务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围绕“我们的节日”“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北疆文化”等主题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600余场,服务35.32万人次。乌海乌兰牧骑还受邀赴广西南宁、上海等地演出,进一步弘扬北疆文化,传递乌海声音。
群众文化如火如荼
高质量文化供给也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长期以来,我市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夯实文化事业基础,扶持文艺队伍发展,全力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惠民之风持续吹满全城,各类惠民活动奏响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大合唱”。
今年8月,“唱响北疆”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在我市举办。知名歌唱演员、沿黄9省区的歌唱演员、自治区知名歌手和乐队组合,以及全国各地的少年儿童表演团体纷纷集结在我市,用不同风情、不同腔调,多维度展现民歌之美,带来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同时,“鹊梦千年 情韵乌海”2024年“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月耀黄河 情韵乌海” 2024年“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都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沉浸式的美好体验,唤醒传统文化记忆。迄今为止已举办了28届的广场文化艺术节更是成为全民参与的经典保留节目,每年都引得无数市民翘首以盼。
城市因文化繁荣而增色,市民因文化浸润而幸福。
如今在乌海,人们正在享受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文化活动之于市民生活,不是简单的调味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文化建设也成为我市宝贵的无形资源和重要的发展环境。踏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节拍,我市的文化事业正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努力创造辉煌业绩,谱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篇章。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