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刚
2024年10月01日
学习插花,陶冶情操。(赵永刚 摄)
政务服务,高效便捷。(赵永刚 摄)
线下招聘会,促进就业。(赵永刚 摄)
口袋公园,小而精而美。(赵永刚 摄)
本报记者 赵永刚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福祉,以更有温度、更暖民心的措施纾解群众急难,“兜”起群众满满的幸福,答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拓宽就业之路 敲开“幸福大门”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最基本的民生。
9月16日清晨,海勃湾零工市场人头攒动。务工人员有的了解企业招聘信息,有的咨询最新的就业政策,还有的认真填写求职人员信息登记表,寻找工作岗位。
“以前我们在路边揽活,冬冷夏热,安全还没保障。现在有了海勃湾零工市场,我们找活儿省心又放心,收入也增加了。”在海勃湾零工市场找工作的张贵平告诉记者。
我市积极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目前已建成3个区级线下零工市场,开通了“乌海市零工驿站”线上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务工人员与用工企业的供需匹配效率和质量,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多管齐下,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找企”“直补快办”,为企业发展助力,稳定就业岗位;开展区内外人力资源合作,持续加强“政校企”合作引才,全力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多部门联合开展“保民生、稳就业、优服务”重点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就近办”“多点可办”,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5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1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90人,均实现超序时推进。
聚焦民生关切 解决急难愁盼
崭新明亮的教室书声琅琅,美丽整洁的校园充满书香,设施完善的运动场馆里学生们强健身体……刚建成的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办学条件,推动教育软硬件建设再上新水平,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区唯一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自治区验收和国家资格审核的盟市。
线上预约挂号,看病就医更便捷;线上就诊、远程会诊,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市医疗服务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牵头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我市不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市妇幼保健院综合托育服务中心等项目,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以推进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为抓手,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
我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聚力抓好社会保障,我市推进全民参保精准扩面专项行动,依托社保卡实现政务服务、补贴发放等“一卡通”直达;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在自治区率先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全市通办;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落实特困供养制度,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深化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运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等4项工程,推动“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
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4715户,6931人、特困救助供养378户,380人,累计临时救助716人次。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加码”幸福生活
小区门口有商超,过条马路就是公园,沿街可见大小店铺,看病有社区医院……以居民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市民住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便利与幸福近在咫尺。
“每天早上和傍晚我都要到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转转,这里环境好、设施全,大人小孩都爱来这儿,生活越来越好了。”正在陪孩子玩耍的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居民李淑梅说。
2021年,我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奋斗目标,将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实现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转型、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并逐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市“十大民生工程”、全市“十二项重点工作”,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
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我市把5个涵盖16万人口的街道社区确定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首批试点,打造“舒适安居、便民消费、社区文化、优教普惠、养老服务、健康医疗、城市颜值、服务响应”八位一体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体系,不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书写下“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生动注脚。如今,我市已建成一刻钟社区生活圈14个,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街道社区,服务居民53.21万人,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
不久前,我市成功承办2024年北部七省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区域经验交流现场会,展示了乌海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果,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今后,我市将在做到“有”的基础上,聚焦推动服务质量向“好”转变,不断丰富完善社区周边业态,全力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宜居家园
细心的市民发现,近几年,身边的口袋公园逐渐增多。有的建在小区周围、街道旁边,有的是将“边角地”利用起来,有的甚至是由脏乱差区域改造而成……这些曾经闲置的公共空间,经过改造提升,变成了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我市强化民生需求,建设完成消防公园、劳动公园、廉洁公园等一批“小而精”的口袋公园,黄河沿岸滨河区域生态建设项目一期、三期已完工,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绿地布局,拓展绿色公共空间。
因地制宜规划绿化景观区,合理施划停车位,提升配套功能设施建设……今年,我市按照“综合改一次”的理念,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改造新路径,让老旧小区改造顺民心、得民意。目前计划改造的63个老旧小区全部动工。
自实施城市更新工作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我市统筹推进空间布局、公路交通提升改造、住房保障、老旧小区和房屋改造,加大力度建设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助力城市集约发展、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
我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截至9月上旬,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187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天数比率73.6%,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黄河乌海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6个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绿色多了,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幸福之于市民,是生活更加便捷。幸福之于市民,是生活更有品位。幸福之于市民,是生活更有保障。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将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用民生温度绘就城市幸福底色。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