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4年10月01日
候鸟歇脚。(曹艺 摄)
绿进沙退。(曹艺 摄)
本报记者 曹艺
9月的乌海,连绵的绿色,从乌海湖畔、甘德尔山向城中蔓延,把大地连成浓绿的一片。
75载砥砺前行,75载勇担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随着国家一个个大布局、大战略、大规划的实施,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勇担使命,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绿色”深深根植城市发展血脉,阔步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护绿固本 生态治理向治本迈进
在风光旖旎的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曾难觅踪迹的黑鹳、金雕、白尾海雕、遗鸥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时常出现,近年来动物种群及数量逐年增多。
位于我市的龙游湾湿地是我国黄河上游和西北干旱区稀有的湿地资源,对维护黄河上游水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它也是我国中西部重要鸟类、两栖类及鱼类等湿地生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
“我经常到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骑行,从叫不出湿地中鸟儿的名字,到如今对各种鸟儿如数家珍,我深刻感受到了咱们乌海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市民朱雅婷说。
相较于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市民来说,更多的生态获得感则来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环境改善。
今年上半年,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黄河乌海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无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无论是与日俱进的提高,还是坚定不移的保持,抑或是求索不止的转型,无不折射出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
对于我市,特别的嘱托格外亲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我市牢记嘱托,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打出治企、治水、治矿、治场、治车、治路、治气“七治”组合拳,以零容忍的态度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近年来,我市持续巩固深化“七治”成效,牢牢守住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作为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我市坚决扛牢黄河入蒙首站首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持续推进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重大改善。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监管、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等措施,多措并举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稳步推进生态治理由治标向治本转变。”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王云鹏说。
以绿生金 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
“乌海,‘乌金之海’嘛!”这是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海勃湾市与乌达市合并组建海乌市的报告时,周总理提议新建城市应改为乌海市,取“乌金之海”之意。
关于乌海,人们过去想到的多是煤炭、工矿城市这样的刻板印象。而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植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城市提质升级、民生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沙漠绿洲、水上新城”成为城市金质名片。
一块黢黑的煤炭,一卷白色的购物袋,两种看似完全不相关的物品,因为一种物质而联系在一起,它就是BDO(1,4-丁二醇)。位于我市的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煤炭与石灰石进行化学反应后制备出电石,再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生产出BDO,BDO在催化剂作用下得到可降解塑料,制作出购物袋、农用地膜等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让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近日,有着“超级蓄电池”之称的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速推进,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2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05万吨。与此同时,清陶能源乌海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项目制造的固态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点,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立足工业基础雄厚、周边园区集中和风能光能储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动能源绿色变革,全力打造BDO一体化生产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
我市聚焦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决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政治责任,推动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在我市精准落地、有效落实。
以“绿”引领,循“新”出发,向“质”而行——我市正不断增“绿”聚“能”,努力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实现共赢。
增绿为民 生活理念向环保变革
2023年,我市沙尘天气频发,在沙尘天气同比增加23天的不利情况下,中心城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10.3%,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自治区首位。“重民生,从民意”是我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变追求。
让市民切切实实体会到身边环境的显著变化,是责任,更是动力。近年来,我市不断从细微处着手,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美丽乌海建设,逐“新”逐“绿”,努力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在我市,无论是大手笔建设的宝藏公园、城市绿道,还是精美的“家门口”袖珍口袋公园,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我市正不断从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入手,让绿色发展成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动注脚。
对于有限的资源,我市坚持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通过开源、节流、挖潜、布水网、建机制等方式,我市多管齐下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我市积极培育发展新优势,稳步提升“风光氢储用”新能源产业链水平,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可持续、可预期的发展生态;我市高位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唤醒“沉睡”资源、“焕新”闲置土地,以“绣花”“织补”的精细功夫,让“寸土”生“寸金”;我市全力构建新能源公共绿色交通体系,从持续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方面协同发力,以良性循环助力美丽乌海绿色发展;
……
聚力而行,其景日新。一个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美丽乌海新画卷,还在继续向前铺展。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