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治筑平安之基

——我市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乌海实践”

黄建飞

2024年10月08日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本报记者 黄建飞

秋日的乌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到葡园绿道休闲,到乌海湖边漫步,到公园场馆运动,到商业街区购物……享受着安然惬意的生活。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平安,是百姓最朴素的期盼,更是百姓亘古不变的追求。为了百姓追求的这份幸福,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倾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乌海样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赋能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强引擎”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有一个“城市大脑”,在这里,每天有数万条信息在平台上滚动着,实时更新着各区、各路段、各场所的信息和监控画面。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我市建强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一体化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整合各部门基础数据,打破“数据壁垒”,搭建起平安乌海指数系统,从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生产安全、生态环境、政治安全、食药安全、经济安全、社会服务8个方面为“平安乌海”精准“体检”。我市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连续四年入选“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

共建共治 凝聚市域社会治理“向心力”

“您好!欢迎致电乌海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你好,我要申请挪车服务。”……在乌海,一部热线,“7×24小时”服务,365天不打烊,可谓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市民只需拨打12345反映诉求和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就会立即回应解决。

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市民诉求回应解决的最强“总客服”,整合12315、12369、12333等41部行政企事业单位热线和22个网络受理渠道,建立12345热线“一号接听、一号响应、一号服务”工作机制,构建起“线上+线下”的多渠道全方位受理格局。

我市推深做实12345热线工作,创新打造“无忧生活”“无忧舒心”“无忧解纷”系列品牌,依托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开通家政、挪车、道路救援、车辆代驾代检等22个特色服务项目,吸纳优质商家1300余户,打造了“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商家接单”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无忧”服务。组建心理专家人才库,制定《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流程》,推行线上24小时“心理专家一对一+社区调解员疏导”模式,为社会治理筑牢“心”防线。建立《热线矛盾纠纷调解规程》,采取“热线+多元调解”工作模式,吸纳175家调解组织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设立“企业服务专席”“政务诚信受理专席”,建立完善涉企政策知识库,推行“三方通话”服务,实现企业、专线受理员和政策专员三方在线即时沟通,快速准确解决咨询类企业诉求。2023年,乌海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群众满意率达98.94%,被评估为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A”等级。  

法治护航 夯实市域社会治理“压舱石”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几编几条?这位穿绿色上衣的男士第一个举手,你来回答。”……8月23日,市司法局组织我市20余家普法责任单位在市人民公园开展“普法惠民生 法治促发展”普法早市活动。活动中,普法志愿者通过摆设展板、发放资料、现场问答等形式,宣传普及宪法、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为群众送上秋天的第一份“普法套餐”。

我市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后出台《乌海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乌海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等7部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发布《乌海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五条措施》,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基地,创立乌海政法大讲堂,深入开展普法“七进”活动,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7个,建成法治公园、法治广场等各类普法阵地107个,创新开展“点单式”普法、普法早市、“普法大排档”等普法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多元参与 激活市域社会治理“新动能”

在海南区,时常能看到一辆印有“流动调解室”字样的大篷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工厂矿区,调解员刘磊“苦口婆心”地调解双方矛盾。这是海南区司法局公乌素司法所为充分发挥调解员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改变群众化解矛盾纠纷需要“来回跑”“反复跑”“多头跑”的状况,将调解现场专门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市、区、镇(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全覆盖,20个镇(街道)、83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住建、医疗、交通、治安等领域成立45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的立体化、网格化调解格局。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打造了“尚哥说理调解工作室”“陈姐调解工作室”“化瑞调解工作室”等17个党委政府信任、企业群众满意的调解工作品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四所一庭”(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联调机制,整合优化各方资源力量,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不断提升调解工作质效。

网格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网格化服务管理是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的有效手段。我市结合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实际,将全市重新划分为640个网格,建成专属网格6个,逐步构建起社区网格、农区网格、专属网格“三位一体”的多元网格治理服务体系。建立“网格采集、分流转办、限期办结”工作机制,充分整合政法、民政、城管、信访、市监、卫健、应急等部门力量,推动“网格事”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快速联动处置,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

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基层基础更加坚实……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赶考”路上,乌海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民生答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乌海之路、乌海之治、乌海之理循序展开,宜居宜业宜游的“黄河明珠”正展现出别样的亮丽北疆新画卷。

群众有所盼,治理有所为;发展有所需,治理有所行。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乌海,为乌海高质量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