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阳
2024年10月08日
忙着秋收的王江萍。
本报记者 张丽阳 文/图
“居住环境更好、出行更方便、文化活动更丰富、村民越来越文明……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啦!”这既是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村民王江萍的心声,也是她作为村委会副主任的心声。
“我是38年前嫁到万亩滩村的,那是1986年。那时,万亩滩村人多地少,我对这里最初的印象就是:冬天一直刮黄风,即使人在家里,鼻子也充满了尘土味儿;夏天一下雨,道路上就坑坑洼洼,出门就是两脚泥,好鞋根本不敢穿;吃水还要到黄河边去拉。”王江萍表示,当时她最希望的就是“走上柏油路,喝上自来水”。
“没想到,这样的好日子我们已经过了10多年了。”王江萍说,十几年前,村里开始修柏油路,道路平坦、顺畅,路边还安装了路灯,即使是晚上,都不用担心一脚踩到坑里。
对于王江萍而言,国家的政策是最好的保障。“说到务农,大家记忆里都是看天吃饭。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国家政策,我们心里暖暖的。”王江萍说,2006年,村里一部分老年人领上了退休金,即使不干农活,大家手里也有钱,为儿女减轻了养老负担。种地就更不用说了,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国家会发放不同的惠农补贴,如果农作物歉收,还有农业保险能为农户挽回部分损失。
作为村委会副主任,王江萍对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感触特别深。“以前,村民们时不时就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争吵也很频繁。家庭中更不用说,婆媳、姑嫂、夫妻,不时的争吵让我每天忙于调解。”王江萍回忆说,随着村容村貌越来越好,村里也开始评选好婆婆、好儿媳、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美丽庭长等,大家心中有了榜样,素质也逐步提高。“同时,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大家有空都去挣钱奔好日子了,很少再看到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的现象了。”王江萍说。
文明新风焕发了村庄的新活力。2008年,万亩滩村成立了秧歌队,后来还成立了广场舞队。每逢节假日,村民就穿上色彩鲜艳的服装表演,带动了更多群众参与文艺活动,还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万亩滩村的变化是我市农区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一幅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的绚丽画卷正在乌海大地徐徐展开。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