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说养生

韩建慧

2024年10月08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寒露上承秋分,下启霜降,是秋季中倒数第二个节气,过完寒露就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此时节养生,防的是秋燥,备的是冬储。

寒露如何养生?记者咨询了有多年中医从业经验的刘静波,听他给您讲一讲。

调饮食:减辛增酸,养阴防燥

有道是“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刘静波说,根据我国古代的“五行”理论,秋属金,肺也属金,因此金秋与肺气相对应,故此在金秋时节,应该好好补一补被燥邪之气侵扰的肺。

补肺,讲究的就是“食麻润燥”。中医认为,寒露饮食可以“酸、甘、润”为主。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阴生津,如黑芝麻、核桃、花生、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银耳、百合、莲子等食物,可养阴、生津、润燥、缓解人体干燥症状。建议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食物,以避免气血损伤。

当然,秋燥可不只体现在身体内部。许多市民发现,随着秋深露重,皮肤就变得越来越粗糙,尤其是洗完澡后,如果不擦护肤霜就会干痒起皮,这正是“秋燥”的外部表现之一。因此,防秋燥还要润发润肤。

很多人都喜欢在天冷的时候“养秋膘”。为了防寒保暖,吃火锅、烧烤等肥甘味厚的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天气寒冷,人的肠胃会变得娇弱,不注意饮食会给胃肠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营养也不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寒露时节还是要多吃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更能暖身护胃。

添衣物: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当然,除了吃,还要注意“穿”。刘静波提醒,寒露之后尤其要注意头颈和脚部的保暖。

刘静波说,头颈部往往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因此对于老年人和小朋友来说,寒露过后最好能通过戴帽子、系围巾等方式有效保暖颈部。当然,足底保暖也很重要,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老话,说的就是寒露过后要注意足部的保暖。在中医看来,人的两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较少,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一旦脚部受凉,很容易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寒露时节让脚部保暖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以防“寒从足生”。

调情志:因势利导,宣泄积郁

寒露时节,天地始肃,万物凋零,很容易让人触景生情产生苦闷、悲伤之情。

对此,中医认为,四季中的秋与五脏中的肺相应,肺在志为忧,悲和忧易伤肺。故在秋季,悲忧情绪在肺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学会因势利导,积极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健康的爱好,以保持心情愉悦。比如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也有益于调畅情志。”刘静波说。

总而言之,作为“凉秋”和“寒秋”的分界线,寒露时节需要格外重视养生的话题,古人讲究“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愿大家在萧瑟秋风中也可以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与挑战。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