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鲜梅:用诗歌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赵荣

2024年10月08日

读书丰富精神世界。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风景接纳了时间的意义,获得了新的自由”“被虹湿了的小路,月的足迹深深,湖畔的星群散了”“怅怅情怀茶酒释,再燃诗火暖心头”……品读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柴鲜梅所创作的诗歌,一垄垄田埂、一簇簇野蔷薇、一片片红高粱以及清澈的湖泊河流、悠扬的草原长调、沸腾的矿山城市,都因挚爱而生出勃发的诗情画意,无不让人向往和沉醉,更让人生出对作者的好奇之心。

柴鲜梅坦言,喜欢诗歌、沉浸创作首先源于对文学的热爱,最重要的是有一位良师益友在不停地帮助、鼓励、鞭策自己。

兴趣点亮了前进的明灯

柴鲜梅与海勃湾区作家协会主席李荷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兼好友,二人喜欢语文课、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可谓是感情深厚、志同道合。

“当时,市面上的书籍、杂志种类少不说,对于我们来说价格昂贵。每当我能拿到一本书阅读,必定要找个笔记本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反复品读时就想,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么优美的句子。”柴鲜梅回忆,刚开始读零零散散的小人书,到初三时才第一次正式接触国外的名著。一次,她到舅舅家小住,在帮助舅妈收拾柜子时偶然看到一摞仔细收藏、却又神秘保存的书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柴鲜梅从衣柜中拿出一本悄悄阅读,《傲慢与偏见》《红与黑》《悲惨世界》等书籍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让其更痴迷于读书。

柴鲜梅说:“毕业后,我在煤矿待过,在物资局干过,后来自己开起了饭馆。几十年间忙着生活、工作,虽然日常会读书看报,但文字功底很薄弱。”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从2010年开始大量积累词汇、句子,尝试现代诗的创作。

刚开始,柴鲜梅把自己写的诗歌发给李荷花,让她批阅。李荷花看后直言不讳地指出:“你这东拼西凑,怎么看也不像诗。”当即推了几个文学作品网,要柴鲜梅多读、多看、多学。不久后,柴鲜梅又向其发送了一首诗歌《蓝月季》,得到的评价是:“辞藻华丽却没有实质内容和主题,我要是你就把它删了。”不气馁的柴鲜梅回家后就在网上查阅与蓝月季有关的资料。一天,她在花店偶然看到了粉色的月季花,却误以为是玫瑰花,瞬间有所感悟:月季虽不比玫瑰高贵,但每月会带来惊喜,令人赏心悦目。再次出炉的作品得到李荷花“这还像首诗”的评价。

有段时间,柴鲜梅不好意思总把作品发给忙碌的李荷花看,就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当作一个记录日常的片段。不想,经常关注她的李荷花看到她的作品后专门打电话夸“进步了”“这首写得不错”,并鼓励她向一些文学平台投稿。2010年冬,柴鲜梅向“天安门文学”网络平台投稿,有四首诗被发表。“当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更坚定了继续创作的信心。”柴鲜梅说。

多年后,李荷花问她:“柴子,我那会儿说你、训你,你不生气?”柴鲜梅笑着回应:“不生气,我知道你那是为了我好。”但对于柴鲜梅写的故事、随笔等作品,李荷花则评价:“有血有肉、有真感情在其中。在写《可怜的大黄狗》时,真情实感流露,特别感人。”

跋涉就是对自己的褒奖

从“这不叫诗”“这还凑合”到“进步很大”“这首诗不错”,这些看似简单的评语背后却蕴藏着柴鲜梅的努力和汗水。

2012年,柴鲜梅开始倾心于我国古体诗词。她说:“古体诗词,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它们或如山川般雄浑壮阔,或似流水般细腻温婉,字里行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人在品读间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得知她想要尝试古体诗的创作,李荷花立即推荐了梦瑶来指点,并推荐其阅读《王力格律诗词讲义》等书籍。

为了系统、深入地学习古体诗词的创作,柴鲜梅从网上报班,从七绝、五律、七律等开始学起。那时,已经当了奶奶的柴鲜梅白天需要照看孙子,只有晚上才能开始自己的学习。但凡遇到一本对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她必定是如饥似渴地一夜读完,很多时候,抬头已看到天空露出了鱼肚白。写诗歌没灵感的时候就写故事、散文,或者是一段话。那时,柴鲜梅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很快身体就出现了问题,被确诊为心肌炎。即便如此,她仍旧没有放弃学习和创作。

柴鲜梅开始文学创作已是近知天命之年,她求知若渴、执着追求的行为和态度影响着身边的人。她的丈夫成为其坚实的后盾,帮助妻子搜罗文学常识、讲解历史典故、购买相关书籍,甚至于做饭、家务也大包大揽。她的儿子从对文学不感兴趣,到捧起书籍阅读,还常年为母亲订购《人民文学》等杂志报纸,就连小孙女在她的带动下也特别爱读书。对于“书中自有颜如玉”柴鲜梅这样阐释给孙女:“女孩子爱看书就会越来越有气质、越来越漂亮。”

与此同时,她的诗歌《季节深处》《乌海桥》等作品在《乌海日报》发表,参加本报举办的“伍德辰杯”“樱花杯”等征文比赛中,她的散文、故事、诗歌等优秀作品多次获奖。她创作的《指上听琴》《那轮明月》《一米阳光》等十余首诗歌在《诗选刊》《中国阴山诗歌选》发表,格律诗词《青玉案·咏红榴》等十首入编了《中国诗歌报古诗词精品选》,现代诗《五月情怀》《老茧》《如家》《栈台》等数十首入编了《中诗报临屏精品选》,散文《怀念的沙枣树》等入编了《天安门文学》《松花江的涛声》《内蒙古女子诗人双年选》。

心中充盈着浪漫的诗意

柴鲜梅从空白地带,迈上人生之途的新领地,她从曾经出发的地方,把故土的所见、所感、所爱、所思的事物写出来,寻找儿时清澈的溪流,徜徉在山水之间,进入诗意的境界。如此,她从对事物的观感上升到了情感,从空间升华到了哲思的理趣。

2016年,柴鲜梅先后向内蒙古诗词协会举办的征文活动投稿,她创作的《草原母亲》获得了三等奖。“获奖名单公布的时候,我特别吃惊,也特别高兴,这给了我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她说。当年年底,“2017年第二届华语诗歌春晚·草原风雅颂”在进行前期征稿时,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该节目投稿。令人欣喜的是,她的作品通过重重筛选入围,其个人还受邀节目录制,先后结识了著名作家田彬、路远、肖亦农,著名文艺评论家耿瑞以及牧哥、阿尔斯楞、泊渔等。

2018年,柴鲜梅申请出版书号并着手进行个人诗文筛选准备结集成书。“书中的作品多是2010年至2018年创作且没有发表过的诗文。我生活富足、儿孙满堂,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自从爱上写作后,手稿、手机和电脑中的稿子有很多,担心丢失,就是想要把自己的心血和爱好保留下来。”柴鲜梅说,写乌海的天文地理、人情风俗、世事变迁,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尽头就是家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认知自我和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完善自我和世界的一种方式。懂得热爱,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欢愉。在她的《季节深处》里面:风景接纳了时间的意义,获得了新的自由。诗句信手拈来,如飞鸟啼啭。诗中的情愫,时而温润柔和,时而清新欢快。诗意在生命中恒久弥漫,在久远的时间深处停留,回忆馈赠了所有的温馨,使我们能领略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带给我们的温暖与美好。

“诗歌创作之路上仍有许多未知的风景等待着我去探索,我愿意继续前行,用文字书写出更加优美动人的诗篇,用心灵的和弦弹奏出更加悦耳动听的旋律。”柴鲜梅说。

人物小传

柴鲜梅,笔名柴子,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词学会会员。擅长现代诗、古体诗词、散文创作。其作品《季节深处》获得博览群书 雅致人生·“博雅杯”现代诗歌大赛优秀奖;《乌海生态颂》获美丽中国行(我是行动者)优秀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报》《山东诗歌》等专业诗词杂志。2019年6月出版了《柴子诗文选集》。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