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市人民公园

赵荣

2024年10月09日

20世纪80年代,市人民公园东门附近的“哪吒闹海”喷泉。 (资料图)

1988年“六一”儿童节牡丹亭前留影。 (吕联义 提供)

2006年,市人民公园摩天轮留影。 (张红梅 提供)

1993年,市人民公园假山前留影。(张红梅 提供)

市人民公园假山风景依旧。(赵荣 摄)

几经建设,牡丹亭已更名为奇秀亭。(赵荣 摄)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市人民公园是乌海公园中的“颜值担当”,园区占地面积514亩,其中广场道路51.7亩,前身为园林苗圃,1981年改造建园,1984年10月1日正式开园;1999年实施拆墙透绿改造后,免费向游人开放;2000年和2013年先后进行了大范围、全方位的整体改造;是一座集文化、观赏、休憩、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敞开式公园。昔日,玉带桥、假山、喷泉、牡丹亭、动物园、儿童游乐园等景点承载了无数乌海人的欢声笑语,也定格了无数孩童难忘的美好童年。

市民吕联义回忆,当时的市人民公园里景点并不多,牡丹亭就是其中之一。牡丹亭位于一座“山丘”之上,亭子周围的土坡上种植着松树等苗木,有两条台阶供人们上下,人多的时候,这两条台阶根本不够用。牡丹亭是公园里的最高点,站在亭子上四下眺望,周边的景貌尽收眼底。吕联义说:“当时的市人民公园花草树木远不如现在,但人们依旧把公园当作景点逛。”

市民张红梅回忆,公园没有拆墙透绿之前,人们想要逛公园还要掏门票。即便如此,每年“六一”儿童节公园内人山人海,都是成年人带着孩子来玩耍的,俨然一个大型游乐场。一进公园,最显眼的莫过于东门的假山,喷泉喷出的水雾五光十色,不少人在这里留影,而喷泉后的假山上,孩子们钻进钻出、跳上跳下就像一群泼猴。“再向南走,可以乘坐游船泛舟湖上,后来人工湖附近建设了不少游乐设施,滑梯、海盗船、空中自行车,后来还有了一个摩天轮。公园的北面是猴山、熊屋、鹿园等组成的动物园,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张红梅说。

而今,健康步道健身打卡,园中之园特色鲜明,园区中心湖面赏荷,玉带桥湖水掩映,赏石阁巍然屹立,绿地中绿树成荫,花坛里繁花似锦……这座走过40余载的公园依旧景色旖旎、人流如潮,仍是市民最喜爱的地方。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