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2024年10月10日
本报记者 王超
素以“乌金之海”著称的乌海市,近两年在新能源领域闹出了大动静:
海勃湾区骆驼山矿区、海南区万源煤矿矿区、乌达区五虎山矿区等荒凉之地正成为绿色能源开发宝地,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座座废弃矿山借“光”生“金”,赋能绿色发展。
当下,乌海追“新”的动静远不止于此。
山峦间,被称为“超级充电宝”的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不断刷新进度条;屋顶上,“绿电森林”高效运作,“低碳减排”不断打开新思路;园区内,绿电输送通道建设进入新阶段,内蒙古首个跨盟市新能源合作项目“阿电入乌”从蓝图变为现实……
谋篇布局,锚定未来。
近年来,我市主动服务融入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大局,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全面布局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有力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光”景无限 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
金秋时节,在海勃湾区卡布其矿区京海100兆瓦光伏项目现场,曾是旧洞沟煤矿采空区的荒地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板下的荒地上,抗旱、耐寒的豆科、禾本科植物已经抽穗结果。从空中俯瞰,光伏板、植物在贫瘠的采空区交织出一幅蓝绿相间的画卷,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同样,在乌海市第八中学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现场,原本“空旷”的屋顶,如今布满了光伏发电板。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太阳的照射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电能。“闲置”的屋顶长出“绿电森林”,换来了“真金白银”,既能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又能实现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市立足地区电力消纳条件好、负荷增长空间大等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伴随着一个个新能源项目加快建设、并网运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如今,乌海在“追光逐绿”的征程上开启新篇章。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换为清洁电能,原本闲置的资源借“光”生“金”,创造“阳光”收益。
据统计,我市已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22个,装机规模94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比重为19%;已批复在(拟)建新能源装机规模175万千瓦。全部建成后,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26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5年,我市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5%。
翻山越岭 绿能消纳蓄势待发
仲秋时节,甘德尔山满目苍翠、一派生机。山峦间,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悄然“生长”。建设现场,工人们干劲十足,数百台施工机械轰隆作响,重型卡车穿梭作业,确保项目建设高效推进。
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也是我市打造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的生动实践。该项目主要由上、下水库和地下厂房、输水发电系统等组成,其运行原理是以山为势、化水为能,在电力负荷低谷时,利用电能把下水库的水抽至上水库蓄能;在电力负荷高峰时,将水由上水库放至下水库进行发电,相当于在山间建起一个“超级充电宝”。
群山间长出“绿色充电宝”,不但弥补光伏产业“看天吃饭”的不足,更在“一抽一放”中打起节能减排“绿算盘”。
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成后,将为内蒙古电网提供优质的调峰电力,有效改善电网供电质量,促进蒙西地区大规模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网消纳,每年消纳新能源电量约26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05万吨、减少标准煤消耗约35.86万吨。
同样,为了让新能源“送得来”“用得好”“发得出”,我市坚持同步开展电源和电网发展规划研究,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水多能互补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电网同步发展。
“253乌泥Ⅰ线成功送电完成试运行,253乌泥Ⅱ线成功送电……”,国庆期间,伴随着变压器发出均匀的嗡嗡声,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自治区首个跨盟市合作保障性新能源项目——红泥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整体进入试运行,标志着“阿电入乌”在我市即将成为现实。
项目负责人贺智勇介绍说,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优化区域电网网架结构,满足园区内国轩、广锦等5家企业的用电需求及国轩300兆瓦绿电项目的并网送出需求,有效提高区域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对于我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障区域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在“追光逐绿”的浪潮中,大自然赋予的资源禀赋让乌海绿色转型充满活力与生机。
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起势成势,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联动发展,可降解塑料、有机硅、光伏全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链群提速突破,乌海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必将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