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文 齐艳芳/绘图
2024年10月11日
本报记者 赵荣/文 齐艳芳/绘图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重阳”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古时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增添了敬老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也成为当今重阳节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登山赏菊 重阳习俗真不少
菊花千姿百态,氤氲芬芳,美不胜收,故而九月也叫菊月。重阳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又称菊花节。在乌海,每年9月底10月初,公园中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菊花被打造得颇为壮观,吸引着游人驻足欣赏、打卡拍照。
“我最喜欢菊花的美丽多姿,淡淡的香味和那傲骨的精神。”市民王云霞说,国华黄月山、白月山、月之光、卞梁紫玉、晚红玉、霞光四射、泉乡水长、泉乡万胜、禾城星火、霜满天……光是这些好听的名字就让人想一睹菊花的芳华,每年她都会和家人一起赏菊。
菊花讲究姿、色、香、韵,其中“菊不露体”和“菊不盈尺”又是赏菊的主要标准。在栽培菊花的过程中,菊花植株长高了不行,矮了不行,没有叶子也不行。喜爱养花的苗冬梅介绍,植物的顶端具有生长优势,一盆菊花如果上中下都出芽子,那么顶端的会最先开花,其次是中间,而所有菊花在同一时间开放是菊花展必须具备的要素。所以,所有菊花要“分批打顶”才能让同一植株的花同时开放,菊花的打顶工作还必须在短期内完成。
传说赏菊习俗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又以爱菊出名。后人纷纷效仿,于是就有了重阳赏菊的风俗。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说,宋代每年重阳日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将菊花和茱萸置于酒中同饮,菊花、茱萸还有两个雅致的别号,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就是说希望借这两种东西消解困厄。
宋人周密在所著的《乾淳岁时记》中,对宋代宫中每年重阳节的赏菊庆乐活动也有详细描绘。书中写道,每年九月八日宫中就开始做重九,届时在庆瑞殿分列菊花万株,名花珍品,五彩缤纷,灿烂炫目。而且,还要点燃菊灯,其盛况绝不亚于元宵庆典。同时,举办赏花赏灯之宴,席间丝竹悠扬,鼓乐并作,大庆重阳节。
此外,以菊花入食是我国古老的食俗。早在先秦,屈原诗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语句。重阳节饮菊花酒早在汉代就已盛行,刘歆《西京杂记》中记载,每年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饮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所以,菊花酒是汉代达官贵人常饮的佳酿。菊花酒和桂花酒都是节令饮品,人们饮酒时,也祈求健康长寿。
重阳节前后,除了赏菊外,最突出的节俗活动就是登高。乌海有山、有水、有湿地、有沙漠,是“一城览尽塞外风”的户外运动天堂。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登山这项户外运动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他们勇攀高峰,饱览万千美景。
37岁的李四虎告诉记者,登山的乐趣得自己体验才能有所感悟。读大学时,偶然和室友们相约外出游玩,在连绵起伏的山区里,他们奔着一个目标前行,挑战了一座又一座山峰,在登顶时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绝美风光,从此便爱上了爬山。“金秋乌海,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是不可多得的登高季节。”他说,一路攀登,一路风景,穿越家乡的山峰、沟坎,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东汉的时候,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今年九月九日会有大灾大难,家人如果佩戴上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灾祸。到了这一天,桓景依言,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便会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隋唐时期,每到重阳,登高活动在民间较为盛行,文人墨客尤其热衷此项活动,它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登高会。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人顾禄在所著的《清嘉录》一书中,记述了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重阳节,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登高望远。这时,野果、药材也正成熟,农民纷纷上山采集,他们把这种采集活动称为小秋收。登高的风俗可能是从此而来。
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插茱萸以期驱邪避灾等习俗。
舒适便利 体味养老幸福感
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财富,老年人的幸福就是社会的福祉。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在全市各个角落,最显眼的标志莫过于“社区服务中心”几个大字。在这里,老年人围坐桌前,摸着手中的扑克牌“斗智斗勇”;按摩椅上,老年人可以按动合适的频率,闭上眼睛休憩;理疗室内,汗蒸床、红外线理疗桶、“负离子”等养生设备一应俱全。选择适合自己的设备享受社区带来的福利,老人们喜笑颜开。
在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和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这里有康复健身房、中医理疗室和餐厅等功能室,尤其是理疗室内,汗蒸床、红外线理疗桶、按摩椅、艾灸凳、足浴盆等养生设备一应俱全。坐在理疗桶上的柳引娣笑呵呵地说,她每天早晨和下午的空闲时间就泡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内,早晨跟着大伙儿一起做养生操,喝一杯姜枣茶排排汗;下午做一做“负离子”,熏蒸的水雾既能给皮肤补水,又能改善鼻炎症状;之后还要在理疗桶、按摩椅等器械上感受一番。
养老服务做好“兜底”,老人生活才能“有底”。对于老年人普遍关注的用餐问题,我市在88个中心(站)均设立了助餐点,在老年人口密集区和繁华地带建立了14个中心厨房,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小区门口签约了24个暖心为老餐厅,和全市规模型的餐饮行业签订助餐协议,形成了半径1公里的“中心厨房+助餐点+暖心为老餐厅+餐饮企业”的助餐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暖心饭。
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西街的幸福居·凤凰岭街道美好食光为老餐厅内窗明几净,十几张桌椅整齐地摆放在就餐区,整洁的厨房内厨师正在忙着淘米焖饭、摘菜洗菜、切鱼割肉……到了中午,暄软的馒头、清脆爽口的蔬菜、味美料足的荤菜让大家吃得津津有味。63岁的郝女士告诉记者,退休后她的生活丰富多彩,上午到公园里跳跳舞,再和伙伴们聊聊天就到了中午。“以前发愁的是中午回家做啥吃,现在顺路到为老餐厅解决午饭。两素一荤、两荤一素等菜品随意选择,馒头、米饭、包子应有尽有。”郝女士说,“花十几元钱就能订到午餐,吃得饱也吃得好,还不用为洗菜做饭、收拾盘碗而忙碌,何乐而不为。”
老年活动室、助老餐厅遍地开花,助浴、助洁、助乐等“十助”服务贴心上线,尊老、助老、享老、乐老的“脉络图”日渐清晰。目前,全市83个社区(村)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88个,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市、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提前3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依。
活动多元 乐享品质好生活
清晨的公园绿地、小区广场上,华灯初上的社区舞蹈室、棋牌室内,总有一些老年人的身影,他们或激情飞扬地跳着广场舞、健身操,或神采奕奕地打着太极拳,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或神气十足地踩着“猫步”走秀……这就是乌海老年人丰富而又精彩的日常写照。
爱好太极拳的郭玉荣告诉记者,刚退休时的生活就是家、菜市场两点一线,加之自己身体素质差,精神状态不好,朋友建议她练太极拳健身。在队友的督促下,她坚持练习,风雨无阻,不仅身体明显好转,太极拳打得有模有样,太极剑也舞得潇洒自如。“在这里,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生活的方向。”郭玉荣说,除了每天练太极,还会参加一些武术交流活动,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阅读的世界里,没有我们到达不了的远方,也没有我们品味不到的人生。在我的生活里,阅读如同吃饭睡觉,既寻常亦难以割舍。”60多岁的陈明说,上学时书籍匮乏,借到一本心爱之书,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抄把它留下。后来,他当了一名语文老师,除了上课便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总之,阅读的时间有限。退休后,他就将大把的时间给了阅读,也常到书店、旧书摊逛逛,淘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茶余饭后,捧起一本书、一张报来读一读。“习惯了读书,如果哪天不读一读,浑身不舒服。只有在阅读后,才能排空头脑,安静地睡个好觉。”陈明笑呵呵地说。
66岁的朱晓颖是市老年大学的一名钢琴学员。她告诉记者,年轻时特别喜欢唱歌,退休后便加入了合唱团。没想到,合唱团里唱歌既要识谱,还要唱准音阶,没有一点儿乐理知识的她时常挨批评。不少朋友都劝她别学了,可要强的朱晓颖哪肯服输,不仅从五线谱开始学起,还买了一架钢琴来练习、找音准。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她不仅能流畅地弹奏出整首乐曲,歌唱得也好。
62岁的王凤智不仅喜欢唱歌,还热爱走秀。她早晨到市老年大学唱歌,下午去市群艺馆参加T台走秀培训。她告诉记者,退休后希望找一些活动来填补空闲时光,没想到唱歌和走秀不仅让她学习了新的知识,还结交了新的朋友,让老年生活愉快且自在。
市老年大学开设了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电脑、太极拳、巴乌、葫芦丝、舞蹈、朗诵、模特表演、瑜伽等19个专业的课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着我市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自信而充实。
目前,我市已有各级各类老年协会140余个,大大小小的老年协会常年活跃在各文体中心、健身场馆、社区综合活动中心和公园、广场等处,每年有关部门组织文体赛事和社会公益活动达500余场次。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乐趣,热爱生活的人自然能发现。不论是唱歌跳舞、吹弹演奏、T台走秀等文化活动,还是武术、游泳、轮滑以及球类等体育运动,抑或是阅读、书法、养花种草等休闲生活,它们带给了乌海老年人更加有品质、有品位、有意义的晚年生活,让最美的夕阳红更加夺目、绚烂。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