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植物化石
羽叶属叶片上昆虫取食痕迹
攀援植物
化石切片放大图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复原图
羽叶属叶片(Pterophyllum)
发现植物化石
植物化石及植物复原图
乌海市海勃湾区博物馆收藏的植物化石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复原图
海旺内梅吉羽羊齿(Nemejcopteris haiwangii)叶片解剖结构
中国科学院2024年9月3日宣布的消息显示,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名列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片远古森林的神秘面纱,开启一段奇妙的时光之旅。
化石遗迹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的奇特之处,在于其保存的完整性和多样性。这里的植物化石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丰富,涵盖了石松类、有节类、蕨类、种子蕨类、瓢叶目、苏铁类和科达等七大植物类群。截至2023年6月,已发现42属99种植物,其中包括22种特有种。
这些化石中,植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都得以精美地保存。一些化石甚至保留了细胞结构和细胞核,为科学家进行分类学研究和整体重建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背景介绍
1. 地理位置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的乌达煤田(北纬39°32′,东经106°39′)。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同时也孕育了这片珍贵的远古森林遗迹。
2. 历史背景
乌达煤田的形成可追溯至晚古生代早二叠纪,大约三亿年前。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这里沉积了厚厚的煤层,形成了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7号煤层。在这片土地之下,蕴藏着大量的古植物化石,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对于研究古气候和古生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发现之旅
1. 发现经过
2003年,在乌达煤田6、7号煤层的露头上发现了一系列直立保存的古植物茎干。这些植物在原地被火山灰瞬间掩埋,完好地保存在煤层顶板的火山凝灰岩中。
2. 科学宝藏
这些保存完整的植物化石是一扇通往三亿年前世界的窗口。树干、枝叶、果实,甚至细微的孢子都清晰可见。这种保存程度极为罕见,表明这里蕴藏着巨大的科学宝藏。
科学研究与价值
位于内蒙古乌海市的乌达化石产地完整记录了二叠纪热带成煤沼泽森林,拥有目前世界最大面积的远古森林复原、最丰富的成煤植物群化石标本收藏、最古老的苏铁植物、最丰富的瓢叶目植物群落、最多的化石植物整体重建,是全球实现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复原种属最多的古植物学圣地,对于探索和预测地球的宜居性演变规律极具价值。
简言之,虽然公认煤是植物形成的,但究竟是什么植物形成的,长期以来缺乏直观而清晰的证据。而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给出了答案,向人类清晰展示了二叠纪的成煤植物群落组成,成为窥探晚古生代的地球生态窗口。
本版图文综合自新华社等媒体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