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2024年10月15日
赵波表演相声。
赵波发表于报刊的相声小段。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始于明清,盛行当代,是扎根民间、源于生活,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形容相声这门艺术最恰当不过。我市的相声演员赵波扎根舞台30多年,他将相声作为欢乐的种子撒向观众,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人世间的温情。
因为热爱 他走进相声世界
1970年,赵波出生于乌达区。乌达区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矿工、矿山是他日常所见最多的人和物,所见所感最多的也是这座小城的日升日落。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开始普及,相声通过荧屏走进千家万户,深受大众喜爱,听相声的人不计其数,学相声的人也很多。1985年,由吉林省曲艺家协会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了“十大笑星”评选活动。活动以“专家评选+观众投票”的形式,评选出10位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演员,这10人被社会大众称为“十大笑星”。
当时正在原乌达矿务局技工学校(该校于2008年停止招生)读书的赵波在电视上看到笑星的相声节目,就被相声所“俘虏”,就此迷上了这门艺术。“当时看电视里的相声节目,在生活中也收集各类相声资料,报纸上刊发的相声段子,我是翻了又翻。直到现在,有些相声段子,我还背得出来。”赵波说。
赵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每位笑星写了一封信,信中谈了自己对相声的认识和看法,表达了自己渴望学习相声的决心。本来也没想到会收到回信,结果有一天传达室大爷递给他一封笑星郝爱民的回信。“当时真是大喜过望,回家和父母说,他们也十分高兴,没想到能收到相声大师的回信。郝爱民老师在信中给我很详细地说明了相声的起源与结构,肯定和鼓励了我的热情,并向我推荐了李敏老师。”赵波说。李敏和郝爱民相熟,当时在原乌达矿务局三中当老师,酷爱相声表演。“当时我和李敏老师互不相识,我和父母四处打听。郝爱民和李敏说了这个事,他也在四处打听我。结果有一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一个人擦肩而过,突然互相扭头叫对方的名字,就这样我和李敏老师相识了。直到现在,我都感觉我们相识是上天注定的缘分。”赵波说。
赵波向李敏表达了希望学习相声的想法,李敏向赵波说了相声的源起、种类,相声基本功训练方法等内容,并且坦承学习相声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希望赵波考虑清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赵波毅然向李敏拜师,开始跟随其学习相声,就此踏上了相声之路。
当时赵波还在上学,他便在周六日坐公交车,从乌达区城区到位于乌达区矿区李敏的家中学习相声,此后他再也没有了周六日。赵波从标准普通话的吐字、换气练起,学习绕口令、口部操、诗歌朗诵、写相声段子,直至练习上台表演,把握包袱节奏,调动现场气氛。“没学相声之前,我更多的是热爱,学习相声后,才知道老师所说的相声表演是件苦差事所言非虚,因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我没少挨老师训。我当时早上7点多就去老师家里,一直跟着老师练到晚上。老师不仅教我相声表演技艺,更是告诉我学好相声、演好相声,要有美的眼睛,日常要注意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握生活的美好,这些话我一直铭记至今。”赵波说。
赵波跟随李敏学习相声7年,从一个对相声热爱的孩子成为一个可上台表演的相声演员。学习相声的过程中,他更明白了一个相声演员所需要的敬业与担当。
上台表演
为观众送欢乐
1989年,赵波在学校文艺活动中登台表演,迎来了自己的相声“首秀”。由于是首次表演,他有些紧张,表演中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首秀”不算成功。但这次表演让他明白打不好相声的基本功,是演不好相声的。“首秀”失利后,赵波一边苦练基本功,一边在台下与师傅排练,积累自己的舞台经验。很快,上台表演的机会到来了。1992年,原乌达矿务局举办了职工文艺汇演,赵波报名参加。
赵波与一名6岁孩子徐斌组成搭档,表演对口相声,他们表演的节目是说全国各地的方言。为保证上台表演成功,他与搭档在台下排练许久。“节目时长15分钟,我和搭档说着各地不同的方言,许多话在各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说山东方言,搭档说河南方言,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台下的很多职工是外地的,我们一句话抖一个包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全国各地的语言之别在相声中展示了出来。”赵波说。
演出结束后,赵波成为单位的文艺骨干,他趁热打铁创作出《晚来的观众》这一相声作品。作品讲述一名演员成名之前,观众寥寥几人,成名后,观众越来越多,这一变化中发生的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告诫演员要有平常心。后来他创作出《戒烟》《讲卫生》等相声小段,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相声小段大多发表于报刊。
2005年,赵波参与筹建了乌海市曲艺家协会,担任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协会初创时期,赵波参与制定协会章程,积极吸纳会员,组织文艺活动。当时协会每周五都会举办“曲艺周末乐”活动。“活动每周都会表演节目,我当时工作非常忙,都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写相声段子,排练节目。当时练得可入迷了,有时候都忘记了吃饭,往往是家里人来叫才看时间。”他说。
2012年,“喜庆十八大、欢笑在草原”鄂尔多斯敬酒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相声、小品曲艺大赛演出前,赵波看到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发生的新变化,想编排一个精品相声节目。“当时央视推出一个采访节目,叫‘你幸福吗’,我回家问家人,闺女和我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姓赵,我一下子来了创作灵感,立马开始动笔。”他说。赵波从当天的晚上10点多开始写,经过修改打磨,作品定稿后,已经是第二天天亮了。他创作的参赛作品《你幸福吗》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广大群众奔小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崇敬。表演前,赵波与搭档高平反复练习,对台词多次打磨,在服装搭配、时间控制、气氛调动方面进行磨合,力争为观众献上一个好节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表演的相声节目获得大赛相声类二等奖。
让赵波难忘的一次相声表演发生在乌海市首届乌珠慕节,赵波与刘喆表演的相声作为开场节目。刘喆从天津而来,是知名的相声演员,由于来得匆忙,他们二人没时间合练。“我们彼此看了一下台词,刘喆问我可以直接上台表演不,我说只要你没问题,我就没有问题,就这样我们没有合练,直接上台表演。我们表演的相声《学结巴》通过语言和动作,演出效果挺好的,台下的观众被我们逗得哈哈大笑,我当时自己也特别开心。”赵波说。这种没有合练没有对词,直接上台表演,是非常考验一个相声演员的基本功的,他们二人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完美地完成了表演。
赵波认为相声表演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相声界里有句话叫做“三翻四抖”。“三翻四抖”是指相声表演中,相声演员需要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这个抖包袱的火候特别考验相声演员的功力,包袱抖的时间早了,观众还没有抓住笑点,抖的晚了,观众已经过了笑点。这个火候需要相声演员学习实践,积累舞台经验,对每一场表演进行复盘,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日常生活中,相声演员要深入生活、深入一线,走进基层一线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相声作品。“相声本就是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基层,充分接触社会,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他说。相声表演外,赵波还参演了我市首部电影《墨香天使》,他也是乌海市曲艺家协会逢年过节慰问演出的积极参与者,他用相声为街道、社区居民送去欢乐。
2024年,赵波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人物小传
赵波,出生于1970年,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任乌海市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2012年,赵波、高平表演的相声作品《你幸福吗》荣获“喜庆十八大、欢笑在草原”鄂尔多斯敬酒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相声、小品曲艺大赛相声类二等奖。
2013年,赵波的相声作品《坐飞机》在全区汉语曲艺创作、研讨、展演培训班及作品征集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
赵波创作的相声小段《送礼》《戒烟》《讲卫生》等发表于报刊。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