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通信三部曲

2024年10月16日

齐艳芳画图

■市井故事

冯宽

信和电报

奶奶唯一的女儿、我唯一的姑姑远嫁千里他乡。打我记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次收到姑姑的信,是奶奶最高兴的时候。因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50多年前村里没有一个能读信和写信的人。一收到信奶奶就急着想知道姑姑信里说啥了?于是奶奶火急火燎地迈开她那三寸金莲的小脚,去离我家两公里多的小学校求老师给她念信。奶奶回家后高兴地向全家人传达姑姑信里的内容。

1963年,9岁的我上学了,一天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宽儿,好好念书,你啥时候能给奶奶念信和写信就好了……”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就能给奶奶念姑姑的来信了,奶奶可高兴了。不知是奶奶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好,还是啥别的原因,刚念完信,不一会儿,奶奶又让我给她再念一遍;过个十天半个月,奶奶又拿出信让我再给她念一遍。当时我很不耐烦,现在想来正像姑姑信里写的“见信如面”,那是奶奶想念女儿的一片情。给姑姑回信,奶奶要买上信封和八分钱的邮票,再迈开她那三寸金莲的小脚,去我上学的小学请老师帮她给姑姑写信,每次奶奶对帮她写信的老师千恩万谢,夏天的时候还会拿点自家种的黄瓜和西红柿当谢礼。从我上五年级开始,奶奶就让我给姑姑回信,奶奶口述我写,奶奶说不会写的字画个圈你姑姑一看就懂。尤其是每年冬季杀猪后,奶奶人老了爱唠叨,猪杀了多少斤,猪板油剖了多少斤,猪头多重,养了几只鸡几只羊……每次写信少说也要写三页。每年最少写四五封信,从五年级一直写到我高中毕业。那时通信太落后,写出去的信最快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

1979年,78岁的奶奶患了病,起先没写信告知姑姑。当年交通极不方便,农村也不通公交车,只能到20多里外的公社才能坐上公交车,而且一天只有上午一趟下午一趟,虽说只有一千多里路程,姑姑来看望奶奶一趟来回要换8次车,少说也要2天时间。所以家里人没给姑姑拍电报。等奶奶病重时,父亲叫我到公社邮电所给姑姑拍电报,我骑自行车赶到邮电所,工作人员对我说:“收电报人地址必须要写清楚,电报正文一字二角钱,电报正文字要少,但要说清楚。”于是我反复琢磨写下:“娘病危快回”5字。工作人员看了,笑着说:“小伙子文化不低呀,电文一看就明白,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电报是当年最快的通信方式。2天后奶奶就不会说话了,可奶奶示意父亲把被子垫在背部身子升高了些,奶奶眼睛盯着大门,盼着能第一眼看见走进大门的姑姑。姑姑收到电报后换了4次车,赶到家已是第3天了。姑姑抓住奶奶的手,大声喊着:“娘呀,女儿回来看你了,你和女儿说句话呀……”奶奶嗫嚅着嘴点了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角滚出两颗大大的泪珠。一会儿奶奶就在姑姑的怀里安然地去了。

电话和按键手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又过两年,千里之外的姐姐和妹妹家也买了手机,有事和姐妹们打电话就方便多了。父亲年龄大了,我把父亲接到城里,每到周末晚饭后,父亲就要我打通姐姐或妹妹家的电话,父亲和他的两个女儿有说不完的话。父亲笑着说:“真是神奇了,不用电线就能和千里之外的亲人说话,而且还听得清清楚楚,真是好呀真是好……”

智能手机

以前每年父亲总要我陪着他回老家,想看看老家的人和老家的地方,我又不会开车,只能陪着父亲汽车上火车下。虽说现在交通方便了,一天就能回到老家了,可父亲年龄大了,回到老家就累坏了,总要休息一天,第二天才能访亲问友。2016年,63岁的我买了智能手机,学会了视频和录像。一年后姐姐和妹妹家也买了智能手机,父亲想两个女儿时,我就让父亲和姐姐、妹妹视频,父亲看着视频里的姐姐和妹妹,乐得合不拢嘴,笑着说:“啊呀,真是神的不能再神了,神的不能说了……”此后父亲随时可以和两个女儿视频,他很是满意。尽管这样,父亲还要求姐姐和妹妹每年正月来看望他一次,他要亲眼看看他的两个女儿。

这就是年已70岁的我,亲历的我家通信三部曲。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