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2024年10月16日
本报记者 李浩
王学荣,1967年出生于海南区矿区,石头陪伴了他的童年时光。2000年,他与奇石结缘,开始收藏奇石,参加各类奇石展会,现为市赏石协会会员、市观赏石宝玉石协会会长。
王学荣在矿区长大,儿时的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便是各色各样的石头。“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我和小伙伴就会去河滩上看石头,捡石头把玩。矿区既有河滩冲刷的鹅卵石,也有矿石、煤矸石,当时看到一块漂亮的石头可开心了。”他说。2000年,王学荣在阿拉善左旗工作,战友们经常来找他逛当地的奇石市场,去奇石展会上看石头。他开始很不理解战友们的行为,感觉玩石头既耗费金钱又浪费时间,但时间长了,他改变了原有观念。“战友们给我讲戈壁石的种类,象形石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境,让我明白了奇石不单有外形,也有文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奇石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渐渐地我也爱上了奇石,开始了奇石收藏。”王学荣说。
收藏奇石20余年,王学荣先后经手了上万块奇石。他收藏的奇石既有一米多长的大石头,也有几公分的小石头。他收藏的奇石以戈壁石为主,涵盖老皮、沙漠漆、白蜡石、红碧玉等各个种类。20多年来,王学荣携带自己的石头参加了全国各地的石展,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不少石头获得展会大奖。
王学荣认为奇石不单是石头,它的背后是文化。奇石界有句老话:“物质上我养石,精神上石养我。”奇石经由大自然无尽岁月的冲刷洗礼演变而来,让奇石具有唯一性,由于奇石是天然艺术,它具有更强的艺术能量。奇石外在之美是由其形态、色泽、质地、纹理所展现的独特之美,而奇石背后之美则是奇石所展现的主题意义和意境。收藏者赋予奇石内涵的表现方式包括命名、配座、解说。配座旨在更好地展现奇石的外在美,解说则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奇石的外在美和内涵美,而命名则是将奇石的主题和意义概括出来。奇石命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收藏者要用极少的文字捕捉奇石的核心看点,奇石名称是观赏奇石的引导,能激发观赏者的艺术联想。
收藏奇石、欣赏奇石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收藏者要多看石头,了解奇石的质地、形状、颜色、纹理、韵味等5个方面的特征。收藏者要通过多种渠道去学习,不仅要学习奇石方面的知识,也要学习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可以更好地收藏奇石、鉴赏奇石。收藏者学习各类知识不仅可以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也有助于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理解美、欣赏美,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挖掘奇石背后的文化内涵,赋予奇石文化的灵魂。
“奇石独特的魅力是每一个爱石之人无法抵挡的,我每天都会把玩所收藏的奇石,沉浸在奇石世界中的那种快乐是别人无法体会的。”王学荣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