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2024年10月17日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我们的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李浩
“以前,我坐轮渡过黄河,非常耗时耗力。”“现在人们从乌达区到海勃湾区既可坐公交,也可开私家车,方便了很多。”近日,年过七旬的乌达区居民冯宽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1978年,冯宽在乌达矿务局七二一职工大学(现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一)读书。当时,作为班长的他要送两名同学去海勃湾区,这是冯宽首次坐轮渡,觉得既新鲜又好奇。“那天黄河上风大浪急,轮船被河水冲得向北滑去,只见舵手使劲儿往回打方向盘。大浪拍在甲板上,浑浊的黄河水立刻溅湿了他的鞋子和裤子。轮船左右摇晃、上下颠簸,让人感觉既刺激又惊险。”冯宽说。他们下午1点多从乌达区出发,通过轮渡来到海勃湾区已接近下午5点。
冯宽的轮渡经历,正是当年乌达区和海勃湾区两地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交通方式的落后,严重影响着两地人员的往来。为解决这一困难,1985年9月,内蒙古黄河航运管理处架设了一座120米长的浮桥。浮桥上的浮箱由钢板制成,然后连接组装,汽车可以通行。“浮桥架设成功后,从乌达区到海勃湾区,我不用坐轮渡了,坐公交车就可以过黄河了,但这座浮桥不是随时都可以通行的,在黄河冰封期和黄河流凌期,这座浮桥是不能通行的,还是很不方便。”冯宽说。
1989年,一座大桥的建成成为我市的一件“大喜事”,那就是乌海黄河公路大桥(现已弃用)。该座大桥是黄河上架设的第47座公路大桥,也是当时我市最大的一座桥梁。该桥全长538.58米、高8米,跨径为8孔65米,抗震强度为8度。“乌海黄河公路大桥开通后,当时我高兴极了,从乌达区到海勃湾区方便了许多。”冯宽说。
“没有想到我市交通发展得这么快,后来,我又见证了另外两座大桥的建成通车。”冯宽说。他说的另外两座大桥是指2016年和2019年分别在我市建成的乌海湖大桥和国道110线乌海黄河特大桥。乌海湖大桥是国内首座悬浇大挑臂矮塔斜拉桥,它的箱梁宽度达到37米,是黄河上中游流域最宽的桥梁,也是我市公路网重要的组成部分,推进了运输环节的客货分流,大大缩短了过河时间。国道110线乌海黄河特大桥为三跨双塔中央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主跨220米,引桥为40米和50米现浇梁。该座大桥造型独特、设计新颖,是国内同类结构中跨径最大的黄河桥。“这两座大桥的建成,让我们从乌达区到海勃湾区更方便了,渡过黄河的方式更多了。”他说。
“我今年70多岁了,坐过轮渡,走过浮桥,以前去一趟海勃湾区不容易。现在,我坐公交车就可以去海勃湾区了。抚今追昔,真是让我感慨良多,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冯宽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