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吟
2024年10月17日
银器作品——茶壶。
本报记者 鲁 吟 文/图
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金银器制作技艺巧妙地结合了包括书法、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领域的元素,每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背后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技艺。金银器制作技艺于今年5月获评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贾文彪日前被评定为第二批海南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近日,记者走进贾文彪的金银器定制工坊,看到贾文彪在工作台旁正锻打着刚刚淬炼过的银条,工作台上摆放着錾钉、喷枪、钳子等工具。“制作金银器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艺。以这个银茶碗为例,我要先用锤子将银板锤打成片,敲出大致形状后,再进行修剪、焊接、抛光打磨,在成形的器物表面描绘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用錾刀进行錾刻,最后对银器的纹饰进行鎏金,制作一个茶碗需要4天时间。”贾文彪对记者说。
在金银器定制工坊,摆满了贾文彪制作的金银器饰品。这些饰品工艺材料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异彩纷呈。金银器饰品凭借良好的加工性能,加上火的洗礼,经过千万次锤揲、千万次錾刻,成型后,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在工坊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贾文彪创作的金银器錾刻作品——石榴籽,这个作品融合了多民族风格,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选入海南区数字文创展厅。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小锤不断的敲击声中,有非遗技艺的传承,也有贾文彪与金银器制作技艺30多年的故事。贾文彪1961年出生,1988年开始接触金银器加工。“1988年,我在金矿当木工,看到黄金的提炼过程感觉很神奇,就萌生了学习金银器加工的想法,并开始拜师学艺。”贾文彪说,“那时我白天琢磨金银器的图案、制作等,晚上7点多开始加工,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有时候甚至忘记了时间。如果操作失败,便总结失败原因,第二天请师傅指点,然后继续工作。”
贾文彪告诉记者,勤学苦练一段时间后,他终于可以单独进行金银制品加工了,制作金银器热情更高了。“白天为顾客制作金银首饰,晚上制作自己的作品,一天只睡几个小时。”贾文彪说,“经过努力,1994年,我在海南区开办了当地第一家金银器加工店,之后就一直坚持制作金银器。”
由于手艺好,贾文彪的金银器加工店很快在海南区打开了市场,生意步入正轨、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但贾文彪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有了新想法。“当时感觉自己金银器制作技艺停滞不前了,为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我便到青海省西宁市跟随工艺大师金维达学习金银器的制作技艺。”贾文彪说。
经过学习,贾文彪金银器制作技艺明显提升,名气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制作饰品。有一次,一位顾客拿来一个人物黄金饰品,说这个饰品中的人物怎么看都别扭,请教了不少金银器手工艺人,都说不出来所以然。贾文彪端详了一阵,说人物的左右耳朵部位不对称,有微小的偏差,说着便帮着修改起来。经过贾文彪的重新加工,饰品中的人物显得立体丰满对称了,顾客十分高兴,连连称赞。
“金银器制作技艺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千锤百炼,从烈火中萃取精品;精雕细琢,磨砺后方得佳作。”贾文彪说,“我也在不断地摸索创新,力争将自己的理解与风格融入每件作品中,创作出更多佳品。”
一件件历经岁月沉淀的金银饰品,赋予人们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趣。金银曜千年,匠心铸时光,贾文彪30多年对金银器不断地打磨和锻造,全都体现在一觞、一盏纹理之间。每一件经过千锤百炼的金银器背后,都饱含着他对金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信仰。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