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餐:民族美食 舌尖盛宴

张靖爽/文 齐艳芳/绘图

2024年10月17日

黄河岸边是我家·寻味乌海 (27)

本报记者 张靖爽/文 齐艳芳/绘图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韵和味道。

都说美食是开启城市烟火气的灵魂。春夏秋冬,晨昏轮转,一种滋味就是一段生活。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无边岁月里的炉火明灭,漫漫时光中的炊烟袅袅,最终都化作平凡的三餐四季。

都说美食是追回童年记忆的味觉密码。灶火燃起,香气弥漫,妈妈的手艺早就植入记忆深处,再平凡的食材也能成就未来几年、几十年的惦记。万户千家,味道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似。

都说美食能承载游子思乡的行吟。三餐一宿,岁短日长,故乡是我们抵达世界深处的一个起点,美食是我们回望故乡时最柔软的情愫。家乡味与家乡话一起,愉悦了味蕾,抚慰了身心,风尘恋恋中定格成关于家族人事、故乡山水的特殊记忆。

乌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传承和交融中,创造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饮食文化,经岁月打磨,成为乌海人特别热爱的一种风味。

这种风味与辽阔的蓝天白云有关,与苍莽的金沙戈壁有关,与潋滟的一湖碧水有关,与壮美的山海沙城有关……它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在无形中承担起了促进人类情感、凝聚社会群体的作用。

如果您也想寻访“乌海风味”,领略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的极致情感,不妨跟随记者一起,开启这段“寻味之旅”。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跨越2400公里,似一条脊梁挑起中国北方。而自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仅有“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习俗,更是广集周边各个地理文化板块的饮食精华,熔炼成独具一格的别样体系。

蒙古族特色美食可以是蒙古包里,载歌载舞的姑娘簇拥着一辆小车,车上载着一只脖子上系着大红花的烤全羊;可以是短视频里穿着蒙古袍的壮汉,用镶着宝石的餐刀割下一片刚刚煮好的、半肥半瘦的羊肉,遥遥递给屏幕后面口水泛滥的你;也可以是斜射的阳光下,满满一桌子堆积如小山的奶食与肉,富足得像是一个梦;还可以是风尘仆仆的旅人翻身下马,家人从大暖壶里倒出来一碗热腾腾的奶茶……

烧麦、奶茶、羊杂碎 “硬核”早餐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不同于南方烧麦多以糯米馅为主,内蒙古的烧麦则是纯肉馅儿的。新鲜羊肉搅拌着新鲜大葱,用极薄的面皮包成一朵花的羊肉烧麦是内蒙古地区早餐中的王牌选手。

“我打小就爱吃烧麦,一周七天至少要吃3次烧麦,怎么吃都不会腻。”贾浩宇说,“正宗的内蒙古烧麦,肉馅讲究七分瘦三分肥、八分肉两分葱,仅用盐调味就能达到味道清香爽口、油而不腻。上桌后,倒一碟陈醋,和上两滴辣椒油,略微一蘸,塞进嘴巴,隐秘的肉香直接上脑,敦实的肉感更是‘咣当’落进肚里踏实解馋,远超早餐本身的‘开胃’职能,此时佐一口浓烈的砖茶或是浓郁的奶茶清口解腻,回味悠长。”

“我表嫂是呼和浩特人,我们去她家做客刚一进门,我就看到表哥在打肉馅。得知中午的主食是烧麦后,我心头一紧。在我的记忆里,烧麦固然好吃,却是油汪汪的,有些店里的馅料中葱没有切碎,即使有羊油的浸润,口感也不是很好。”吴芳语说,但进门做客总要客随主便,她只好帮着表哥一起打肉馅。没想到,表哥的馅料打得竟然似浓汤一般,引起了她的兴趣。

“表嫂的父母告诉我们,她家的烧麦里只放羊肉、葱、盐和水。食材都切碎后,要用均匀的力道打成糊状,完全形成一体。”吴芳语说,“这样的烧麦果然很好吃,那顿饭我一口气吃了15个。”自那以后,吴芳语就爱上了烧麦,总会在清晨吃几个烧麦再去上学。

当然,爱吃内蒙古早餐的老饕才不会满足于一口茶水伴着如此油润的一屉烧麦,最地道的还是要再来一碗羊杂碎溜溜缝儿。

“在我们内蒙古早餐界,羊杂碎同样有着牢不可撼的地位。”贾浩宇告诉记者,尤其是在气候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浑身便瞬间暖了起来。

羊杂碎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羊下水。羊肚爽滑Q弹,羊肺细腻鲜香,羊心柔韧劲道,羊肠饱满软嫩,各有千秋的食材经过处理后烩成一锅,在骨汤中慢条斯理地炖煮数个小时。

“虽然仅是早餐,但这样的美味足以征服每一位食客的味蕾。在红油飘散的一大碗中,心、肝、肺、肠、肚加上头蹄肉齐聚,一筷子扎进去,沉甸甸的分量便能直抵指尖,配合着烧麦,一顿早餐都能轻易让人吃得大汗淋漓、直呼过瘾。”贾浩宇说。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内蒙古人,但内蒙古的锅茶可以。锅茶在早餐里一定算得上“C位”,砖茶捣碎,放入锅中煮沸,再加入鲜奶和少量的盐,随着温度的升高,茶香与奶香交织在一起,散发出醇厚的香气。舀上一碗,加入同样奶香四溢的奶豆腐、奶皮子能伴随着日头直吃到晌午,而对于好客的内蒙古人来说,端上一碗奶茶是对客人最诚挚的欢迎。

“咸奶茶着实是香味浓郁,加入一些奶制品,再泡上些果条、软果等餐食,大口入喉,奶香与茶香的混合味道让人回味悠长,纵是那窗户不断涌进来的清风也吹不散。”咸奶茶爱好者曹玉笑着说,“说得我都想赶紧去喝上一壶了。”

手扒肉、烤全羊、炖羊肉

“豪横”午餐有滋有味

在最传统的蒙餐术语里,餐饮的种类大概分“青食”(粮食)、“白食”(奶食)、“红食”(肉食)三种(有的地方还会把茶食单独分出来),当然,名头再多、花样再细,吃肉,终究才是内蒙古人永恒的重头戏。

“内蒙古最受欢迎的肉食,无疑就是羊肉。而对于一盆刚刚屠宰、冒着热气的新鲜羊肉而言,草原人民致以其最大的尊重,就是用它们来煮手扒肉。”海勃湾区某蒙餐店负责人阿希达告诉记者,一口大锅,一锅清水,一把姜葱,一把粗盐,足以做出地道的手扒肉。

“牧民会在锅下面烧干牛粪,如果锅够大,半只羊都能被塞得进去,扣上一顶坑坑洼洼的铝锅盖,咕嘟咕嘟煮上一个小时,然后拿着叉子把热腾腾的大块羊肉装进木质的大托盘。随着主人端着它走进屋,桌上奶食、果子被扒拉到一旁,草原上的至尊一餐,便能震撼启动。”阿希达继续讲道,过去,牧民们都会随身携带着餐刀,刀鞘上一般还插着筷子,那便是专门为了这种吃手扒肉的场景准备的。真正隆重的吃肉,是大家团团围坐后,主人要先拿刀割肉分发一圈,这既表示宾客对主人的尊重,也很考主人的心思和眼力:要知道这一大盘里包括羊的各种部位,有时甚至有羊心羊肚羊肝,要给老人小孩软嫩的,给女孩儿精瘦的,给壮汉肥美或有嚼劲的,以示主人的细心、体贴与慷慨。当然,一轮分发结束后,大家即可尽情自割自吃……

随着秋风渐凉,气温逐渐下降,人们的身体也开始渴望那份来自食物的温暖与滋养,游客包文博便是如此。10月12日的中午,包文博自驾到达海勃湾区,本着“拆盲盒”旅游的心思,他没有做攻略而是打算随机选择一家餐馆就餐。路过某蒙餐店时,他被“清炖羊肉”四个字吸引,便停车进入。“对我来说羊肉并不陌生,但清炖总有些好奇,我们四川那边吃羊肉比较少,即便是吃也要加入辣椒或是涮火锅吃,看着‘清炖’俩字,我还是很想体验一下的。当然,点菜时其实没抱太大希望,就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而已,结果刚吃一口我就发现太惊人了,菜里不仅有肉本来的香气,还不腥不膻,好吃好吃。”包文博兴奋地说。

吃饭间,老板看包文博掏出相机拍他的菜品,便与他闲聊起来。老板向包文博讲着清炖羊肉的做法,并拿来一壶辣椒油告诉他也可以尝试蘸着吃,又是另一番滋味。包文博听取了他的建议,一边大快朵颐地吃着,一边兴奋地说道:“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炖羊肉。”

当然,除了这些,内蒙古还有许多花样繁多的吃肉形式,但要说硬菜,还属烤全羊。

烤全羊,作为蒙古民族的传统美食,历史之悠久、文化内涵之深厚,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这道源自游牧民族的烹饪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代传承与创新,已成为蒙古族餐桌上的一道名肴。

烤全羊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材上,通常选用体型适中、肉质鲜嫩的羔羊。制作前,将羊清洗干净,去除内脏,然后在羊体内外涂抹上由多种香料和调料组成的腌料,这些腌料不仅能够增添羊肉的风味,还能使肉质更加鲜美多汁。接着,将整只羊悬挂起来,用慢火烤制。烤制的时间和火候控制极为关键,需要根据羊的大小和肉质的特性来调整。烤制过程中,还需不断地翻转羊肉,确保每一部分都能均匀受热,达到最佳的口感。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上,烤全羊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每当远方的客人到访,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会以最隆重的仪式,献上烤全羊,以表达对客人的最高敬意。金黄的色泽、酥脆的羊皮和嫩香的肉质,是每一个品尝过烤全羊的人难以忘怀的美味记忆。

宋琪大学时带舍友到乌海旅游,特意吃了烤全羊。

回味起那天的羊肉,舍友说她只觉得分外鲜香,还特意买了些寄给老家的父母尝尝。“说实话,我没想到整只羊放在那儿烤竟然也会如此入味且美味。所以即便是现在工作了也还时常惦念着那口滋味,一年总得来乌海两次,吃吃那心心念念的烤全羊。”宋琪的舍友说

“烤全羊的确美味,它的滋味自古以来便是五感俱全的事儿:听见肉在火上嗞嗞作响,就百爪挠心;看到肉由红变焦黄,就想冲动去拿;闻到扑鼻的香味儿,愈发坐立不安,就差伸手去火里把嗞嗞‘求救’的羊肉给抢出来。烤好了,撒上调料,端上桌来,肉还在嗞嗞作响的时候,将奶香四溢的马奶酒倒进杯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滋味十足。所以,吃烤全羊时,味觉没到之前,嗅觉、听觉、视觉都在时刻告知食客这食物会有多美妙。”同样喜欢吃烤全羊的吴志说。

除了烤全羊、烤羊腿、烤羊背,还有些小众而稀奇的吃肉方式在乌海也备受人们喜爱,譬如石头烤肉,即在一整张羊肚里塞满烧热的石头和小块的羊排羊腿肉,慢慢把肉烘熟,此外还有烤羊肉串、烤血肠、烤羊腰等菜品,吃得人满嘴流油,大呼过瘾。

蒙式火锅、冰煮羊

鲜香滚烫让晚餐更有仪式感

蒙式火锅,作为北派火锅的杰出代表,以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为主要食材,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火锅界独树一帜。

传统而又精美的火锅器具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仿佛诉说着蒙式火锅悠久的历史。餐桌上,新鲜的食材琳琅满目,来自草原的鲜嫩牛羊肉,纹理清晰,品质上乘。在火锅底料方面,蒙式火锅以其浓郁醇厚的特色令人沉醉,精心熬制的汤底融合了多种天然香料和草原独有的食材,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一片片薄如蝉翼的肉片在锅中翻滚几下,瞬间熟透,入口鲜嫩爽滑,再蘸上特制的酱料,那滋味更是妙不可言。

火锅老饕钱泽华是地道的蒙式火锅爱好者。他告诉记者,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大,依各地牧场条件之不同,羊肉口感的差别很大。针对本地羊的特点,各地都会有些相对独特的吃法。譬如乌海人特别喜欢手切羊肉和鲜切羊肉,这样出品的羊肉片既大又厚、肥瘦相间,它们被成斤地码放在大盘子里,豪横无比。吃过这种火锅,再去吃普通的涮羊肉,简直是索然无味。

“吃蒙式火锅,一定要配上奶茶、酸奶饼等具有内蒙古风情的食物,这些食物在别的派系的火锅店中可吃不到。奶茶咸香,酸奶饼奶味儿十足,配上热辣的火锅,足以让冬日变得温暖起来。”钱泽华补充道。

“新鲜的羊肉本就是美味,即使清水烫熟也是极好的,但冰煮羊显然不会满足于此。” 强盛说,回想起初尝冰煮羊的那天,正是炎夏正午,他与同事在乌海街头被晒到晕头转向,只得匆匆走进一家冰煮羊饭店,望能借冰消暑。一进门,摆在冰柜里的六月龄羔羊肉、羊排便映入眼帘,让他想起很多潮汕牛肉火锅店也喜欢把牛肉摆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应该都出于相同的原因,就是展示肉质新鲜与童叟无欺。

自他们落座后,满屋子的工作人员似乎都开始忙碌起来。有人打来一满壶奶茶,咕噜咕噜的几个大碗便浮起点点星光般的油斑;有人从冰柜中扛出两包冰块,轰隆轰隆的大锅沿上便生出片片光影般的薄雾;有人在案板上切出一盘羊肉,刮拉刮拉的冰块堆上便流出涓涓细流般的纹路;还有人推来一辆车,载着几个圆滚滚的陶瓷盅,每个盅里都盛着不同的调料:一个是自制老酸奶,奶质绵密、口感顺滑,用以除膻;一个是红酒汤料,保持羊肉的嫩劲儿,丰富锅底的风味;还有一个是秘制酱料,主要是调味增香。

“放罢调料,火还是没开起来,只见店员又拿来一盒辅料摊到锅中,定睛一看,都是切成丁的,认识的有洋葱、西红柿、胡萝卜,不认识的只能听店员道来,这是草原白蘑,增香提鲜;还有草原肉苁蓉,滋阴补阳。”强盛说,至此,冰开始煮羊。

强盛和同事围坐在桌边,喝着咸味儿奶茶,心思却只在那锅里,时不时便要揭盖监视一下冰块有没有被磨去棱角,向烈火投降。显然,它们很快便意识到抵抗只是无效功,投降才能变轻松,所以锅中渐渐传出沸水的动静,然后是羊肉的浓香,再然后便是开吃的讯号。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店员给我们介绍吃冰煮羊的惯例是先喝汤。先来一口原汤,用舌头在肉味之下细细寻找红酒、白蘑、肉苁蓉发生作用的痕迹;接着用原汤冲葱花,增加原汤滋味的丰富度;然后再用原汤冲一小撮香菜末,品品是原汤压倒香菜,还是香菜压倒原汤;最后再用原汤冲韭菜花,满满的草原风味自此就难以忘掉了。”强盛说,从那“水深火热”中一把夹出仍带有相当韧性的羊肉,连带它散发着的热气都一起埋进蘸料之中,然后一块完美的“百味”羊肉就诞生了。

带着内蒙古大草原的广阔壮美,带着马背民族的豪迈勇猛,带着原生态食材的自然新鲜,带着蒙古族烹饪技艺的原汁原味,带着蒙古族人民的文化传承,乌海蒙餐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悠长,快来打卡体验吧!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