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

2024年10月17日

书名:《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 作者:杨秀清 出版社:未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一般的历史,关注的多是帝王将相和精英,较少关注芸芸众生,尤其是儿童。

“儿童”是一个特殊人群,这个概念本身就说明其独立行为能力的欠缺。因此,不管是历史的书写者还是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忽视儿童的存在。但是,关注和书写人类历史,不能只是成人、没有儿童。儿童是建设未来社会的预备力量,他们的心理、愿望,素质、能力,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心,在某种意义上预先规定了社会演化的方向,明显影响社会演化的进程。儿童成年以后会怎样,也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探讨和研究不同时期的儿童生活,对于社会发展大势的历史考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敦煌壁画和文献,记录了先民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的理解,展示了4世纪以来人们的信仰和追求,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现存壁画约5万平方米,是今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壁画虽以佛教内容呈现在世人面前,但在展示佛经内容的同时,也描绘了众多现实生活的画面,为我们提供了古代社会的真实情景。通过壁画和文献的比对、阐释与解读,我们可以对古代生活有具象化的了解。杨秀清的《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以社会史、图像史的方法,运用敦煌壁画这一视觉材料,展示了中古时期儿童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画面,让人体会到那时儿童的快乐与烦忧,复原了中古时期充满情趣的儿童世界。

敦煌壁画中,儿童游戏图像多为唐宋时期,作者饶有兴味地描述了那时儿童的游戏生活。比如,莫高窟第9窟中的晚唐儿童骑竹马的画面,反映的是“童子骑竹马”的古代游戏。李白《长干行》诗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也是成语“青梅竹马”的出处。在敦煌的供养人壁画中,身着花袍、足蹬平头履的童子,一手扶竹马、一手握树枝,似在赶马前行。还有不少儿童顶竿、倒立、叠罗汉的画面。莫高窟第85窟的晚唐壁画,一人头顶长竿站在三角形帷帐中。长竿顶端,一名身穿红色短袖的儿童单腿站立、进行表演,反映的是古代儿童游戏“勾栏百戏”。壁画还有古代儿童采花、追逐、戏水等充满童趣的画面。该书封底,用的就是莫高窟第112窟的壁画局部,反映的是“群童采花”游戏。

当然,那时的儿童不只游戏,也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内容。莫高窟第12窟的墙壁上就绘有学堂。画面中,学生为老师躬身敬茶,生动体现了古代儿童尊师重教的传统。唐代教育兴盛,敦煌地区有官方、私人、寺院等主办的学校。出土的“学郎诗”——“三端俱全大丈夫,六艺堂堂世上无。男儿不学读诗书,恰似肥菜根尽枯”,反映了古代的儿童勤奋读书、立志成才。“人生一世只为逢,昨朝今日事不同”,则表达了对时光的珍惜。此外,敦煌文献还记载了学童的烦恼,如对学童的惩罚。莫高窟第468窟有惩罚学生的画面,老师端坐正房,院中一助教举起戒尺正准备抽打一臀部微翘的学郞。敦煌文献中有一首学郞诗:“读书须勤苦,成就如似虎。不词杖捶体,愿赐荣驱路。”就是说为了学有所成,不怕先生用戒尺打屁股。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尊重天性的同时有效开展教育,也是古人的“育儿法宝”。

莫高窟第156窟有“父母恩重经变”画,一位母亲手推四轮童车,婴儿安卧车中,两条安全带拦过车身,以防止婴儿爬出车外。画面中的童车,造型与现代生活中的童车极为相似,在唐代被称为“栏车”。“栏车相拥”,是古代儿童幼年生活的一个真实细节。壁画虽然本意是强调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却也使我们看到:唐宋时期,婴儿车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莫高窟第220窟的“化生童子”,展示了古代儿童服饰。画面中童子的服饰有两种,一是中原传统的,着半臂,下穿小袴,即短裤。半臂即短袖上衣,盛行于唐。据说汉时,高祖嫌其袖长,减之,称作“半臂”。唐代诗人李贺的《儿歌》中写道:“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正是儿童着半臂玩游戏的欢乐景象。另一位儿童的服饰则来源于域外,立在荷叶上的童子着背带条纹小口裤,又称波斯条纹小口裤;从波斯传入,后在新疆、敦煌直至中原内地也流行,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杨秀清对敦煌壁画儿童服饰的研究,补充和丰富了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胡适曾认为,“怎样待小孩子”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表现。而孩子的精神状貌,也体现了这个民族文明的形象。中国儿童史或儿童生活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杨秀清《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是极有益的尝试。他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对待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画面,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特殊的史料,图史互证,对古代社会生活情状进行全面的理解,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到中古社会的原生形态。同时,他的探索也拓展了古代儿童研究的空间,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后来的研究者。

阅读此书,能够感同身受的是历史学家对“儿童”的关注,看到了历史学的使命和担当。人们一般会认为历史研究是冷静和理性的,其实历史学者也有着悲悯的情怀。他们在冷静和客观处理包括图像在内的各种史料的同时,也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对待研究对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的柔软。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学养、悲悯情怀,是很难关注到古代“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当前对儿童的培养教育,社会各界人士有着许多困惑,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生活虽不能成为当下的借鉴或方向,但其深入认识和研究却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甚至经验教训。 (转载自《西安晚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