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村里看“四新”

路静

2024年10月21日

▲ 四新村党群服务中心。

▶李小波在玉米地。

■乡村振兴在乌海·第一书记“晒”咱村系列报道 12

本报记者 路静 文/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连续4年,我市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前往我市各行政村、涉农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现有17支驻村工作队伍共30名成员扎根农区。这群特殊的“追梦人”暂别城市扎根乡土,积极宣传惠农政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本报推出《乡村振兴在乌海·第一书记“晒”咱村》系列报道,第一书记以第一视角观察、第一人称讲述,共同见证蓬勃兴旺的乌海乡村新面貌、产业发展新气象。

村庄名片

四新村位于海南区巴音陶亥镇,G244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占地总面积3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099亩。常住人口249户、511人,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传统养殖业为辅,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人物名片

李小波 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四新村第一书记

海南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七级职员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传统种植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优质高效增粮示范项目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新技术,为玉米增产带来新希望;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见成效,村容村貌有了新颜值;乡风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焕发文明新气象……开展驻村工作4年来,我们四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带大家到田间地头转转,在四新村里看“四新”。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金秋十月,一望无垠的玉米地渐渐褪去绿装,换成与季节相符的金黄色。饱满的玉米棒子撑破了“衣裳”,金灿灿的玉米粒仿佛上了釉的瓷器,在阳光下发出珠玉般诱人的颜色。

种植户们埋头掰着玉米棒子。“咔嚓”“咔嚓”……声声脆响唤醒整个田野。成堆的玉米被倒入车篓,颗粒归仓。

与往年不同的是,玉米地里新“长”出来两个巨大的沉沙蓄水池。施工人员正在和天气赛跑,加紧施工。

按照今年海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我们村计划建设两个沉沙蓄水池,建成后基本能满足全村所有耕地的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过去,灌溉水紧缺成为制约我们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遇上旱年,种植户之间经常因为灌溉水使用问题红脸、吵架、闹矛盾。

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是农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奔走在田间地头,向农区居民讲政策、讲规划、讲效益,得到了广大农区居民的支持和认可。

沉沙蓄水池和更科学的灌溉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庄稼就有足够的水喝。小田变大田,将为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

玉米是我们村乃至巴音陶亥镇主要种植的粮油作物。今年,巴音陶亥镇建成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选取8个优良玉米品种,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试验、推广玉米优质品种和先进的技术模式,为广大农区居民提供最直观的优质高效生产样板。

不久前,市农业发展中心的技术人员来我们镇开展了玉米田间测产工作。随着各项测产数据的出炉,将为种植户做好明年的春耕工作提供新品种、新种植理念,为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眼下虽是农忙时节,但走在我们四新村村头巷尾,处处干净整洁,见不到白色垃圾和农业生产垃圾。这得益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常态化组织开展农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动态清理村庄道路沿线绿化带、灌溉水渠的垃圾、杂草,集中清理田间地头的农业垃圾、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全方位、无死角。如今,生活垃圾不落地、农业生产垃圾及时清理已经在农区居民中达成了共识,人人都在为营造优美、整洁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

在刚刚度过的重阳节,我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敬老慰问活动,不仅为村里的老年人送上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志愿者们还耐心讲解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每位老年人都能应享尽享政策红利。

组建四新村秧歌队,开展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为“草原书屋”捐赠图书,让阅读成为乡村生活新风尚;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指导,重点培养一批种植能手;开设文明团结积分兑换超市,开展文明积分兑换工作;制定村规民约……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举措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四新村连续两年(2022年和2023年)获评市级文明村镇。

种植新品种、产业新发展、村庄新颜值、文明新风尚……从过去的“落后村”到如今的“四新”村,我们四新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