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4年10月22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乌海包容四海,兼容八方。黄河文化、移民文化、书法文化在这里风云际会,交织、沉淀出璀璨的现代文明。其中,书法文化尤为绚烂。从20世纪50年代矿工书艺发端,到70年代末在群众中兴起习书热,再到90年代乌海作出建设书法城的决定,乌海的书法文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九曲黄河跃锦鲤,满城尽是染毫人。从“乌金之海”到“风雅书城”,书法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乌海城市发展中,使乌海走出了一条以书法城建设为龙头、以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为目标的特色发展之路。
起源: 乌金入砚,煤海深处有清泉
说起乌海书法文化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堪称乌海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
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我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包钢需要就近解决能源及原材料问题。1958年,伴随着包兰铁路的全线通车,党和国家决定对黄河两岸的乌达煤田和桌子山煤田进行大开发,以解决包钢、呼钢对煤炭的紧急需求。
是年末,从全国各地云集而来的数万建设者扎根戈壁滩,白手起家,边建设边生产,在荒漠之中建设起一座共和国的工业新城。
繁重的生产劳动让职工们渴望精神文化的给养。在两大矿务局的推动下,各类文艺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书法爱好小组就是其中之一。
老石旦矿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时,矿上有很多外地来的知识青年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经常给矿上写标语、公告等,工人们跟着他们学写大字,没有笔就自制毛笔;墨汁少,就用煤面儿和水;没有宣纸,就在旧报纸上反复练习……
尽管大伙儿从天南地北而来,有着不同的方言和生活习惯,可书法却成了让他们精神归一的桥梁与纽带。
转眼就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批知识青年扎根矿山和本土“煤二代”的成长,矿区文化活动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态势。当时,几乎所有的矿区都成立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团队,矿工中以书法、绘画、文学、摄影等见长的人才比比皆是。一大批自学成才的矿区子弟成长为后来引领乌海书法艺术的中流砥柱,例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雷平、王厚孝、李力增等。
曾任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王厚孝就是原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煤矿的一名矿工,受父辈的影响,他十几岁时就喜欢上了书法,回忆当初习字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没有字帖,我们这些小青年儿就盯上了别人手写的春联,白天看不够,晚上就去偷偷揭下来,拿来临摹用,这种对联粘成的字帖,人人都有厚厚的一大本。”王厚孝说。
与此同时,民间关于书法的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盛行于各大企业的书法笔会就是其一。原乌达矿务局五虎山煤矿的书法笔会就举办得尤为隆重。每年的正月初八,全市书法界名人纷纷涌向五虎山煤矿,市领导也会出席活动并参与创作和点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书法笔会都是书法爱好者最为期盼的“节日”之一。
发展:
临池谈物,笔端星火可燎原
1985年,一件在乌海书法发展历程中堪称里程碑的事件在书法家李贺年、王小雷、王文斌、王宇虎、曲萍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发生。
这一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海勃湾矿区分校(后更名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正式成立,消息一出,书法爱好者欢声雷动。
当时,长期的自我摸索已经让书法爱好者陷入了创作和提高的瓶颈期,他们渴望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有更好的渠道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李贺年回忆此事时记得,乌海分校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内蒙古开设的第一所分校,一开班就有200多人报名,发展到后来,一共报了900多人。当时,办学经费非常紧张,李贺年和校长、各位副校长自筹经费租用地下室做教室,每月一至两次的大课学习,一开门就能涌进来两三百人。
当时,市面上的商业经济还不发达,饭馆极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学员们大多中午回不了家,于是便自带干粮充饥。从乌达到海勃湾听课的陈玉彪就是其中一位,为了省几元钱的餐费,他带着馒头和咸菜当午饭,午休的时候,就一边啃馒头,一边在教室里练字。
1985年底,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第一批120名学员顺利毕业,此后的10余年间,又陆续培养出586名毕业生。10余年的连续办学,该校就像一台播种机,把书法的种子播撒在乌海大地上。当时,学校下设24个书法辅导站,分布在全市各厂矿,每个辅导站都配备1到2名书法骨干进行辅导。
在此后的若干年里,乌海分校的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市各个领域,春风化雨般向大众普及书法艺术,支撑着乌海书法事业发展,真正让乌海书法事业走向规范化。
1990年5月,由乌海市总工会、乌达矿务局工会和海勃湾矿务局工会举办的乌海煤矿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走进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北京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等诸多媒体进行了实况报道,这也是乌海书法第一次走出内蒙古,走进首都,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万千气象。
当时已经90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柳倩先生在观看展出后欣然提笔赋诗:“敢放吟怀歌故国,漫调彩墨写煤山”。
1991年,已经出版过一集的《乌海书法集》第二卷再度问世。这部作品汇集了83名作者的书法作品,大部分出自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学员之手,书法集刊印时,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亲自题写了书名,并大声赞叹:“了不起,了不起!塞外竟有这样一支书法群体!”
由书画函授点燃的星星之火终于形成燎原之势,乌海的书法艺术开始向着纵深发展。1991年,乌海书画院正式成立。从此,书法爱好者们有了专门的艺术研究和创作机构;1992年,首届书代会隆重召开,乌海市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书法爱好者有了规范的社会组织。
在浓郁的群众性书法创作氛围中,1994年6月,乌海市委、市政府因势而谋,作出了《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出台《乌海市创建书法城总体规划》,组建书法城创建领导小组,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提出创建书法城的城市。
从此时开始,由民间书艺发端、企业推动成长的乌海书法,被正式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乌海的书法艺术,从此进入崭新天地。
提升:
大漠云章,书城建设层楼上
提出书法城建设规划后,从1996年开始,乌海市加大对书法文化设施的投入,先后建成了领先全国的书画院、书法碑廊等,围绕书画院形成的书画市场,也在潜移默化中将书法元素融入城市的发展血脉。
乌海书家也在业内逐渐崭露头角,从1998年开始,乌海书家就经常与江苏、北京、天津、湖北、河南、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同行进行书法交流,蓬勃发展的书法事业成为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书法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截至2007年,我市就已经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人、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121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400人;涌现出了李贺年、陈国祥、周天甫、王文斌、雷平、王厚孝、白占荣、肖海星、李玉芳、范海波、康庭良、孙长青等一大批在国内、省内都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名家。
2007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出《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命名“书法城”的函》,申请命名乌海为“中国书法城”。
然而,申请命名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书法城的评审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实力,需要申创城市有历代书法艺术积淀、在书法艺术发展历史中拥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二是硬实力,要有专门的书法活动和展览场馆、书法公园,书法协会机构、编制、人员、办公场所都要具备,中小学校是否普遍开展书法教育等。
乌海作为一座建市时间尚短的移民城市,显然不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无处追寻是否有书法名家在此生活,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审核小组几经调研后发现,当地书法普及程度和书家艺术水平都非常之高,尤其是作为起源的矿区书法,更是成就斐然。
专家们大受震撼,几经讨论后认为,乌海符合申报“中国书法城”的条件和标准,决定命名乌海为首个“中国书法城”。
2008年9月10日,乌海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城建设站上了新的起点。
至此,书法城建设也走上了快车道。
2009年4月,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书法课,并配备免费的教材和专职书法老师,书法普及程度进一步加强。
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进一步推进书法城建设的决定,拿出真金白银,用于开展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创作、书法人才培养、书法展览、书法对外交流及“书法五进”等一系列书法普及活动。三区、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各行业、各领域普遍建立了书法协会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2011年,“中国硬笔书法名城”殊荣花落乌海;
2012年,“中国书法城·乌海”荣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之一;是年5月,“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形象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行;
2013年8月,“‘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4年4月,由我市书法家倾情书写的“亲、诚、惠、容”书法精品作为国礼,在“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期间,由文化部(现更名为文化和旅游部)赠送给东盟10国文化部部长;
2016年,“书法五进”工作模式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2018年9月,“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在我市圆满举办,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风向标;
2020年,又一个全国性的大型书法专业展览活动——“中国书法·年展”正式长期落户乌海;
2024年,“艺韵北疆”全国名家书法小品邀请展、中国书协刻字硬笔与综合材料委员会年会暨全国刻字作品邀请展、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先后在乌海举办……
从2007年至2024年,乌海共举办了13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和8届书法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书法节庆活动。
现状:
黄河明珠,书道焕彩泽四方
如今,在乌海,书法文化已经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特色文化支撑,走出了一条文化品牌效应与文化惠民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保证书法城建设持续有序,我市将书法城建设所需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书法理论、创作及书法城创建取得突出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注重规划与合作,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着重人才培养战略,培养了一大批可以冲刺更高奖项,拥有更强水平的骨干队伍;在群众中搭建起老中青三代学书梯队;并培育了一大批有鉴赏能力的群众队伍,市书法家协会下设老年、青年、女子书法家分会,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学习书法的组织和场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不一定人人都要成为书法家,但可以人人都喜爱书法;不一定人人都要以书法为事业,但可以人人都接受书法艺术熏陶”,被书界誉为独特的乌海模式。
“书法靓市”工程也在持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中书法文化元素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书法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如本土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诗画剧《大河书风》、广播剧《墨香之城》等,都以书法作为表现主题,充分彰显了中国书法城的翰墨风韵。
据统计,目前全市常年参加书法活动的人数达到万人以上,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2000多人,其中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165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46人;高层次书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共有兰亭奖获奖、提名和入选的书法家10人次,自治区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7人次;入展全国书法展、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展览的书法家76人次。书法家冯印强摘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此为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填补了自治区该奖项的空白。另外,还拥有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书法作品百余件、获得省部级奖项作品600余件。
书法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书画联展、奇石展览等已成为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的载体和平台,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乌海、了解乌海、认识乌海,在这里投资兴业、安居乐业。
书法文化也与旅游融合发展,202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暨第十二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第八届书法产业博览会,期间引进并组织了“晏殊故里 进贤文笔”区域品牌走进乌海专场推介会、“华夏笔都”文港交流笔会等活动,构建了展、会、节一体化模式,融合了“文、旅、商”多元业态。
本地书法作品也得到了市场化发展。借助融媒体“乌海文传——翰墨阁”、设立各大书店书法文创产品展销点,推动线上线下书画作品市场化销售和拍卖,进一步促进乌海书法创作、展示和销售一体化发展,不断将当地书法作品推向区内外,持续提升乌海书法文化产品市场化水平。
岁月荏苒,初心如磐。
从“煤城”到“书城”,从乌金闪烁到墨韵飘香,乌海的城市发展理念正在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的转变。墨韵书香正深刻改变着乌海的内在气质,书法艺术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激情与休闲之举,而是真正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城市最厚重的文化底色。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