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4年10月24日
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乌海,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乌兰布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在此“伸手相握”,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时间的刻度记录着这座城市逐绿前行的脚步。
近年来,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勇担使命,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绿色”深深根植城市发展血脉,阔步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保护治理
扛牢黄河入蒙首站首责
10月初,冬候鸟红嘴鸥、白鹭、灰鹤等“先头部队”的到来,为黄河乌海段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
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形成乌海湖的第5年起,成千上万只红嘴鸥每年迁徙至乌海湖,更有6科60余种鸟类、共计10万余只在此迁徙繁殖,不乏黑鹳、金雕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乌海,黄河流经内蒙古的第一站。我市今日的生态好景,离不开滔滔黄河水积淀的成色与底色。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航掌舵、指明方向。
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着力点在哪里?答案,从坚守的底线与做出的选择中更能感知。
近年来,我市不断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坚决扛牢黄河入蒙首站首责。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我市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源地监督管理,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确保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做好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完善产业开发区地下水监测体系,开展产业开发区地下水环境常态化监测;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组织开展土壤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强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我市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7.7%,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3%。“黄河明珠”“沙漠绿洲”“葡萄之乡”“书法之城”“赏石之城”……一张张金质名片,展示着我市独特的山水和人文魅力,“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文旅品牌愈擦愈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乌海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和浸润作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唱响北疆”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上,《黄河泥娃》舞蹈亮相舞台,让全国各地的朋友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魅力;乌达区非遗泥塑作品黄河泥娃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海南区举办鲁婷黄河石作品展,完成75块黄河石彩绘、7幅“福河系列”壁画创作;黄河西行客栈窑洞文化主题民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我市聚焦“黄河文化”主题,围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广泛征集黄河主题原创文艺作品,推进交响诗颂《黄河向海》创排,完成原创舞蹈《黄河儿女》、歌曲《黄河之魂》作品创作,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久久为功
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紧盯屏幕,通过“空天地一体”立体大气监测体系,对异常排污行为全面感知、精准定位、实时告警;在乌达区苏海图矿区,一座座矿山披上绿被,矿山上的很多植被无需浇水,只靠“雨养”就生长茂盛;各企业加大绿色转型力度,多举措节能降碳,一条条现代化产业链向“高”与“新”不断进发……
乌海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必须迈过的“火焰山”。
对于我市,特别的嘱托格外亲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我市牢记嘱托,打出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七治”组合拳,以零容忍的态度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黄河乌海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无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无论是与日俱进的提高,还是坚定不移的保持,抑或是求索不止的转型,无不折射出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
“今年,我市通过加强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监管、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等措施,持续巩固深化‘七治’成效,深入实施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一体推进工业企业、水生态环境、矿区环境、煤炭洗选、运输车辆、道路扬尘、大气污染七大综合治理提质行动,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由治标向治本转变。”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王云鹏说。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场不容回避的硬仗,奔着问题去才能解决问题,对于有限的资源,我市坚持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我市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多管齐下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风光氢储用”新能源产业链水平,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积极培育发展新优势;高位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唤醒“沉睡”资源、“焕新”闲置土地,用“绣花”“织补”的精细功夫,让“寸土”生“寸金”;全力构建新能源公共绿色交通体系,从持续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方面协同发力,以良性循环助力美丽乌海绿色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里的答卷。
10月2日,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层林尽染、景色宜人,时有岩羊在山间悠闲觅食。20年前,这里还叫白独贵湾,是乌兰布和沙漠越过黄河在甘德尔山脚下形成的近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经过不间断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植绿扩绿,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森林覆盖率由0变为60.35%。
我市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一代代乌海人坚持不懈战风沙、播新绿,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在城市周边构筑起一道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一张张“国字号”绿色名片,让市民收获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
以绿生金
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
“乌海,‘乌金之海’嘛!”这是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海勃湾市与乌达市合并组建海乌市的报告时,周总理提议新建城市应改为乌海市,取“乌金之海”之意。
关于乌海,人们过去想到的多是煤炭、工矿城市的刻板印象。而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植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城市提质升级、民生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沙漠绿洲、水上新城”成为城市金质名片。
一块黢黑的煤炭,一卷白色的购物袋,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物品,因为一种物质而联系在一起,它就是BDO(1,4-丁二醇)。位于我市的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煤炭与石灰石进行化学反应后制备出电石,再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生产出BDO,BDO在催化剂作用下得到可降解塑料,制作出购物袋、农用地膜等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让黑色煤炭助力解决白色污染。
曾经过度依赖煤炭资源,造就了我市的产业格局,而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增“绿”聚“能”,坚决落实“双碳”“双控”要求,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引进、建设项目的硬指标,倒逼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努力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实现共赢。
近日,有着“超级蓄电池”之称的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速推进,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2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05万吨。与此同时,清陶能源乌海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制造的固态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点,市场潜力巨大。
时代所需、转型所迫、民生所盼、职责所在。
我市聚焦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决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政治责任,加快绿色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立足工业基础雄厚、周边园区集中和风能光能储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打造BDO一体化生产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
生态乌海,是知行合一的绿色答卷。
聚力而行,其景日新。一个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美丽乌海新画卷,还在继续向前铺展。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