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生植物:防沙治沙的“绿色守护”

白昊庭

2024年10月25日

本报讯 (记者白昊庭)旱生植物在防沙治沙中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旱生植物培育种植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如今,这些防沙治沙的旱生植物正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海南区骆驼山矿区,渣山被植被覆盖,曾经荒凉的渣山正焕发着蓬勃生机。乌海市矿渣堆场边坡植被修复项目于2020年4月启动,在渣山上种植柽柳、四合木、蒙古扁桃、紫穗槐等耐旱性植物,逐步修复矿区生态。现在,这些旱生植物在这里落地生根,成活率达90%以上。

“从2021年8月开始,这里的植物群停止浇水并且摆脱人工养护管理,依靠自然降水正常生长。”乌海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苗木事业部项目负责人左佩禄说。

优质种苗是旱生植物在我市扎根生长的关键所在。乌海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依托自身的育苗基地,成功培育出四合木、霸王、绵刺、沙冬青、半日花等大量适地生长的旱生植物苗木。眼下,通过扦插培育出的四合木苗已在矿山复绿项目中投入应用。

“我们育苗基地正在进行沙生植物大棚扦插育苗、种子育苗等工作,总结沙生植物扦插及大棚抚育的最优条件及技术要点,提高育苗成活率。”左佩禄说。

多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精细化、专业化、节约化的绿化发展之路。

如今,一株株经过选种的霸王、柠条、柽柳、梭梭等旱生植物正在顽强地生长,逐步构筑起防沙治沙的绿色屏障。2009年以来,我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6.7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8.9万亩。从曾经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一代代乌海人凭借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出生态治理的绿色奇迹,绘就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