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心灵绿洲 守护精神健康

——市精神卫生中心探访

张楚研

2024年10月25日

本报记者 张楚研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无论是工作、学业、家庭,还是人际关系,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容易使人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近日,记者来到市精神卫生中心探访,寻找积极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享受美好生活的“健康密码”。

聚焦抑郁症群体:

痛苦的沉沦 不被理解的烦恼

“失眠、没有干劲、不想出门,工作、生活能力下降,与身边的朋友都断了联系,即使是最亲密的人我也不愿意与他们交流。”

“我曾经尝试跟别人诉说求助,但总被理解成软弱和矫情,也有人说有过和我相似的经历,过一会儿就会好。可是,我的生活一团乱麻。”

……

他们的状态都不一样,有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看上去精神不错,有的能明显看出情绪低落……他们都是记者采访时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

“我今年78岁,2023年由于各种原因患上了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甚至付诸行动。幸亏家人及时发现将我送医。”赵女士说。因为抑郁症,她拒绝与人接触,只愿意自己一个人待着。在家的时候不愿意开灯,每天身处黑暗。

来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后,经过专业治疗,赵女士渐渐好转,有了笑容,愿意拉着护士的手主动聊天,心情也好了。经过20多天的治疗她出院回家吃药控制。

由于她吃的药在一段时间内买不到,赵女士自主减药导致病情有所反复,今年便又来到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调整。

“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以前是很排斥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通过这两次住院,我深切意识到出现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到专业医院就医,这里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精神病院’,而是正规的医院,在这里真的能够解决问题。我现在的生活恢复了正常,儿女们也都放心。”赵女士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她已经出院。

35岁的李先生则是一名多年抑郁症患者。“我最严重的时候自己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回过神发现连自己在什么地方、手机什么时候关机都不知道。有时朋友同事的一句玩笑、一句无心的话会让我难过很久。有时情绪焦躁,因为一点小事发火,有时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无法工作,与亲朋也渐行渐远。身上难受,但也查不到原因。”李先生说。

好在,李先生积极接受治疗,现在,他的情绪明显好转,能够发自内心地笑。“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因为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把我从抑郁的阴影中渐渐拉了回来。”他说。

抑郁症的发病率为5.3%至6%,意味着每100个人里就有五六个人患有抑郁症。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提不起精神的时候。如何界定抑郁症和抑郁情绪,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仲兴给出了答案。

抑郁症的界定包含症状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排除标准4个模块,这些标准需要经过精神科执业医师诊断得出结论才能确诊抑郁症。“现在网络上时常有抑郁症测试题,这个测试结果并不能证明患有抑郁症,必须要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综合评估。”王仲兴说。

关注焦虑谱系障碍群体:

隐秘的挣扎 艰难的识别

经过多年的宣传、普及,抑郁症已经逐渐被大众了解,很多人也愿意发现问题及时就诊。然而,生活中另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大家天天念叨,却鲜少关注也很难识别,那就是焦虑谱系障碍。

焦虑谱系障碍是有突出焦虑症状或者是焦虑综合征的疾病,包括焦虑症、惊恐障碍、社交恐惧、分离焦虑障碍等。记者在市精神卫生中心也采访了2位焦虑症患者,来了解这种病症。

73岁的张先生在今年4月份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心悸、头疼、腿疼、出汗、口干。他来到医院检查,却未查出任何问题,随后他去往银川继续检查,也未发现问题。在持续的看病就医中,张先生极度痛苦。“心慌难受,几分钟不喝水就口干舌燥,腿疼得连站都站不住,但是查不出病因。到处求医问药却解决不了问题,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张先生说。

一位医生察觉了张先生可能是心理问题,让他来市精神卫生中心看看。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张先生来到市精神卫生中心最终确诊为焦虑症并住院治疗。经过1个多月,张先生康复出院,他的身体症状大多消失,只需要吃药维持即可。

张先生表示心理疾病也是病,看病吃药没什么羞耻的。他不但自己愿意来就诊,还推荐亲朋来解决心理问题。他发现一个朋友和自己有一样的问题,建议朋友来医院问诊,现在朋友也来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

35岁的李女士因为焦虑症伴有抑郁症而住院。2019年,由于和家人的关系紧张,李女士就出现了焦虑、睡眠等问题。为了缓解症状,她购买了安定类药物服用,剂量也从一两片逐渐增加。其间,她因为各种原因断药一段时间,这让她的症状更加严重,情绪极其不稳定,失眠、多梦,满脑子都是不好的事情,担心未来会发生各种坏事。

2023年4月,李女士来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就医。“由于她存在药物依赖,这给我们的治疗带来了困难,要不断调整她的用药,让她摆脱药物依赖。最终的结果是好的,她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医生蒋艳艳说。

出院后,多次复查、医院回访,都显示李女士状态良好。

然而,由于未遵医嘱自主减药、换药,李女士的病情出现了反复,这次来医院就是为了重新调整。“得病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遵医嘱,根据医生的安排减药或者换药,不然的话就容易出现反复,我就是例子。”李女士说,经过这次调整,她的状态已经恢复。

据统计,焦虑谱系障碍终身发病率为7.6%,是所有心理疾病中第一大问题。

“焦虑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的方式,适当的焦虑能够激发人的潜能,让人们充满动力。但是当焦虑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焦虑谱系障碍,这就需要及时就医。”王仲兴说,焦虑谱系障碍和焦虑情绪的界定与抑郁症相同,都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诊断。

与抑郁症不同,焦虑谱系障碍大多表现为躯体焦虑,即出现各种身体症状。患有这种疾病会主动就医,因为无法查出问题,也会导致“逛医”问题,即不断到医院看病,总认为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因此,这种心理疾病很难被发现和理解。

“很多焦虑谱系障碍患者即使被告知可能为心理问题,也拒绝接受,而是继续寻求综合医院的治疗,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王仲兴说。

焦虑谱系障碍的出现原因是对未来的焦虑,抑郁症则是对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而这两种疾病就如同“姐妹花”一般,经常相伴而生。

通过药物、物理、心理、康复等治疗方式,这些疾病均可治疗,甚至完全康复。

心理疾病不是“矫情”

请关注身边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并不一定是心理疾病,这来源于现代人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王仲兴说。他表示,精神类疾病并不只是人们熟知的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还包括儿童常见的多动症、品行障碍以及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病伴发的抑郁症等,甚至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癔症、打鼾等都属于精神问题。而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高层次青年患精神类疾病呈增长态势。

心理疾病也是病,就像感冒需要吃药、骨折需要看医生是一样的。作为疾病,需要专业人士对症下药。然而,在传统的认知中,人们经常把精神卫生中心和疯人院混为一谈,觉得来看病的人都是“疯子”“精神病”,这让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有病耻感,他们不敢也不愿去看病直至耽误病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人人都需要心理医生。咨询心理医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提高素质及修养的进步表现。

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目前,抑郁症已经被纳入“慢病”,与高血糖、高血压这些疾病一样,可享受医保政策。而市精神卫生中心在海勃湾区开设“睡眠心理门诊”,也与市人民医院、市中医蒙医医院等综合医院合作设立科室,方便市民就诊。

“经过这些年对心理健康的宣传,我明显地感到大众对精神障碍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这是好事。无论是患有精神障碍或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都应该主动就医,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重视心理健康,尽早消除负面情绪,享受健康生活。”王仲兴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