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研
2024年10月25日
■短评
◇ 张楚研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这意味着几乎每8个人中,就有一位精神障碍患者。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全球疾病负担最大的疾病。在中国,精神疾病的负担同样沉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特别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表明国家对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精神心理疾病——有的人羞于谈起,对其讳莫如深;有的人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也有的人认为精神心理疾病是个人意志品质问题,只是简单的“想不开”“不坚强”“爱钻牛角尖”。因此,对心理疾病“脱敏”迫在眉睫。
正确认识精神心理疾病。精神心理就像一场“心灵感冒”,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一样,也不过是生了一场病,只不过这种病需要更加专业的治疗和更多的谅解与关爱。
作为个人,发现自己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要及时就医。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健康问题,区别只不过是情绪问题还是严重到疾病的程度而已。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于病耻感而讳疾忌医,这样只会错过最佳治疗期,让病情不断恶化。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出现问题及时就医,才是正确面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方法。
家人、朋友的关注、关爱有助于精神心理患者康复。很多情况下,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患者会隐晦地求救,可能是一次谈心,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几句话,而这些很容易被忽视,被当成是他们的“矫情”。发现异常情况,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充分理解患者,并提供支持与帮助,有助于患者及时就医和增强自信。
对于社会来说,形成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正确认识精神心理疾病很重要。现在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病耻感,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传统观念中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加强科普教育,让更多人关注心理健康,了解精神卫生,为精神心理疾病“去污名化”。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精神卫生融入社会治理,从源头发力,主动预防、系统解决,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既能让民众更方便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当“阴霾”笼罩时,拒绝病耻感,向医生寻求帮助,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精神心理问题,享受健康人生。
[手机扫一扫]